得知CoCo李玟因抑郁轻生离世,着实让人唏嘘,这让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哥哥”也是因抑郁而选择轻生,当时震惊了整个华语乐坛。
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典型的发展过程可类比作茧自缚,“茧”的意思是在一个人内心的时空观念中,逐渐被约束而无法挣脱,最后感到自己被完全封闭住,只能但求一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心理经历,就是在你小的时候第一次想象死亡,你感到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以后,被困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漂浮于无尽的虚空中,与整个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再无任何关联,一种极度的孤独和恐惧油然而生无以言表。当你从这个想象中走出来,又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你才能够用“绝望”这个词来形容那种感受。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的内心其实很难分辨真实与想象,一个人仅凭想象就会让情绪产生巨大的波动,一些小说、影视剧或各种形式的表演能够催人泪下或者让人欢笑俯仰,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大多数的抑郁问题,也是从内心的想象开始的,导致抑郁的想象有三种情况: 其一是被过去的回忆束缚; 其二是为当前的解释困扰; 其三是对未来的设想绝望。
过去的束缚 有人总是习惯性地反复回忆过去痛苦的经历 ,而实际上过去的已经过去,回忆只能带来不断痛苦的感受;回忆其实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回溯,没有记忆人们无法回忆。而每个人选择只记住自己认定的那些事情,通常是关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痛苦与快乐。这些记忆将用来提醒自己以后引起重视,而这种不自觉的记忆模式,实际上很多时候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每一次回忆不仅仅是让你在内心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过去,其实还让你对过去又进行了一次评价。对于痛苦不幸的回忆,如果你的评价总是一致负面的,那就会引发更深刻的痛苦感受。如果你将这个痛苦归咎于别人,那就会导致仇恨或恐惧;如果你将这个痛苦归咎于自己,那就会导致自卑或懊恼。 一个人若是习惯性地反复回忆过去痛苦的经历,并一直采取消极的评价,那么就会不断地陷入苦恼的束缚之中;反之,只要你采取了不同的评价,那么同样的经历在回忆中就将变得不同。 实际上每一次回忆也给你带来了重新评价过去的机会,如果你能采取积极的评价,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你可以将所有过去的痛苦都视同为人生的一种必然经历,这些经历为你生而为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课题,你将由此而成长与进步,这样你就会感到振作或感动。 当你接受所有过去的发生,并感恩于这些发生了的事情,甚至视同它们是你人生宝贵的礼物,你就会更有能力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甚至你还能由此而心生慈悲,决心想要帮助其他有过你类似痛苦经历的人,若你真的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你或将因此体会到无比的幸福和欣慰。 如果一味地关注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么最后就会落入宿命论,会认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根本无法改变。重点是由此你还会将责任推给过去和其他你认为对你造成了伤害的人,虽然你因此减轻了责任的压力,但也将由此变得止步不前。 一些致力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精神科医生,指出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安慰你说:所以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这或许会让你感觉好了一些,毕竟不是你的问题,但最终毫无意义,因为这并没有让你改变对过去经历的评价,以及你心中这些经历的意义。所以你也不能由此而改变现在和未来的观念与行动,而相同的观念和行动,会导致相似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缘起因果论,同样身口意的现行将造作出同样的业,这毋庸置疑显而易见。 所以,你会发现生命里轮回的现象不断发生,你过去经历过的痛苦也大概率会在你的现在和未来不断重演,你去看再多的心理医生(我指的是上面的庸医,不代表所有心理医生都是如此),吃再多的药,都不会有什么根本的改变。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认为我是在给大家灌输心灵鸡汤,因为他们认为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遭遇过他们那些悲惨的境遇。然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无一例外,无非是这些痛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而已,而于内心底的苦楚没有分别,譬如大海里的咸味,任取一瓢饮亦是苦涩。 所以我们须要时刻警醒面对这些生命里注定发生的苦难,要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有评判这些经历的自由,因此我们有能力采取积极的评价,摆脱过去的不幸,塑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当前的困扰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当前所经历的状况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然而这种所谓的真实其实依赖于人们内心里的解释。 例如有人对你说:“你什么都不懂!啥也不是!”,这是一个现象被观察到; 然后你认为对方贬低或侮辱了你,这是你对观察的解释; 再然后你会感到沮丧或愤怒,这是由你自己的解释所引发的感受。 最后你会采取行动,无论是反击还是逃避,你其实都无数次曾经如此,现在不过是又一次的一如既往。 人们当前痛苦的原因,其实是无法区分观察、解释和感受此三者的不同,而其中*关键的是解释,它一边联系着观察者的视角,一边引发观察者内心的感受。不一样的解释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解释也能调整不一样的视角。而如果你开始意识到你要对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你就能发现你还可以对相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解释。 还是上面这个案例,你对自己的观察其实可以有不一样的解释,例如对方这种不合适的言辞,你可以解释为其缺乏修养,是他不可控制的烦恼让他如此对你说话,然后你就能感到自己的内心生起一丝怜悯和关切,因此不但不再想与其计较,甚至你在心里还涌现出些许同情。 观察、解释和感受,此三者皆是主观,有人认为观察现象是一种客观行为,怎么能说是主观的呢?其实观察者的主观视角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就会大为不同。 一旦上述怜悯、关切和同情这类感受生起,你的视角也将发生变化,你已经从一个被害者的视角转为一个悲悯者的视角,此刻你完全可以体谅对方哪怕是故意对你的伤害,而你自己以前遇到类似情况就自动感到沮丧和愤怒,现在看来又显得是多么的可笑。 善于分别观察、解释与感受的不同,能够让一个人更加成熟稳重,也许偶尔还会有过去的习性干扰其对当前的判断,但由于理智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分辨,就会在内心中种下善根。 解释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居然能够重塑你当前的心境,哪怕你现在的遭遇和以前一模一样,但透由不同解释,就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从而转变你内心的理念和未来的行动,而不一样的行动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于是你的未来将会发生转变,无论你当前经历了什么都将转为安宁,而你笃信坚持的善行,也终究会让你得到快乐。
未来的绝望 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一定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离开过去和现在,人们哪里有标准能够评估将来?所以解决过去和现在的问题,通常也会一并解决了关于未来的大部分问题。 然而,忧虑将来是人的天性,未雨绸缪才能让人适应自然得以生存,但是忧虑过度就会逐渐无法分辨:自己对于未来的设想,到底是不好的预期还是绝望? 不好的预期与绝望的不同在于,不好的预期是最大程度地接受自己所设想的不好的未来,而绝望则是不接受自己所设想的未来,哪怕是好的未来。 不好的预期,能够让人警醒,去预防去补救,这不是一件坏事,甚至还是智慧的表征。例如佛法中的“念死”,并非是要致人于死地,而是引发虽必死仍犹活的感激和庆幸,从而越发珍惜人身,精进不已。而绝望则是一种完全不接受,哪怕在其他人看来是可以接受的未来,甚至是美好的未来,而处于绝望中的人也不会去接受。 例如,将要破产者的自杀,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实际上就算破产了也并非就不能再生存下去,就不能再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在一些贫苦残疾人眼里,那些即将破产者的未来生活,也比这些人现在的生活还要美好的多。 再例如,每年都有高考失利的学子选择轻生,但实际上按我们的教育体制,每一代学生中,都有一半以上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而且同样是高考失利,也总有人选择复读,尝试再一次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人生就如同一场游戏,如果失利就可以关机重来。但为什么他们不想一想或许不关机,也有其他获胜的可能呢?或许只需要将胜利的定义,从结果改为过程,那谁坚持的久谁才是胜者,而不是谁获得当前的优势谁就是胜者。 接受其实是一种能力,如果能觉知到:一切都会失去,一切都将过去,这是人间注定。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呢?一个人如果能看破红尘,他又如何怕望穿秋水?
关系 人并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孤独的存在,人生八苦之中的求不得、怨憎会和爱别离都是与他人相关的,你求不得的那个东西通常在别人那里,或者别人求之得之,易如反掌;而怨憎会和爱别离当然都是说的别人。这三种苦不一定是每个人过去和现在都有的经历,有时候貌似离我们很遥远,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但其实时光如电,白驹过隙,该来的总会来;极目宇宙沧海桑田,那都只是一瞬间的事,何况人生如此短暂,未来并非永远不来。 因此,思考并接受未来之事,是有智慧的人,他们为必然之事做好准备,所以不会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他们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内心的安宁,他们甚至可以细细品尝生命流逝中每一刹那的幸福。 然而我们还需要关注到,有些与生俱来的需求时刻在影响着我们,所谓“无明盖,爱结系,长夜生死”。一个活着的人总是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爱。无论你有什么经历,你的感受如何,只要有人表示理解,你就不会觉得孤独,若还有人能够给予支持,你就不会觉得无助。 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生活,能够和你同甘共苦每一天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不幸的是,你对自己过去痛苦回忆的负面评价,以及对当前境遇的消极解释,让你陷入困境,而未来也逐渐变得让你无法接受。同时你还感觉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貌似所有人都与你相隔千里;环顾四周,你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当前的问题,你手头的资源好像也难以发挥作用,或者你付出艰辛去寻找,最后却了无所得,于是你感到灰心丧气。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关键时刻,心灰意冷与无助感将会像一堵墙封住你采取任何行动的意愿,你其实也知道你的问题,但无能为力,你需要一个支点 ,但除了你自己,谁都无法依靠。 什么叫做“作茧自缚”?一个人不但被约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痛苦中,同时还不自觉地处于关系的被动一方,他要想再重获新生,那真的是千难万难。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打破人际关系中的被动,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改变他人,操纵他人。一些“大师”在传授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乃至上下级关系的诀窍,在我看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你的目标没有改变,那么你就始终处于被动之中。 想象一下,如果你始终需要被认可,被关注和被爱,那其实你就一直处于一种幼稚的状态,因为只有幼小的孩子才真正需要这三者,毕竟他们很弱小,需要呵护与照料。 再认真思考一下,被认可,被关注和被爱,其实这些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难道不是吗?你要被认可就要做到别人满意,你要被关注就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你要被爱就要显示出你招人爱。而一旦你得不到这些或者你感觉得到的不够,你是否会因此心生怨恨,你是否开始与之斗争或想要控制他人?那么一切烦恼就会由此而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需要的是什么?你需要的其实是自由,那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无惧的勇气,无惧被人否定的勇气,无惧被人忽视的勇气,无惧被人不喜欢的勇气。但这并非是指无知者无惧,或任意伤害于他人的勇气,而是要以智慧为引导,以悲悯并利益他人为目标。 那具体怎么做呢?也许你可以反过来做,去尝试认可那些你经常不认可的人,去开始关注那些被你忽视了的人,去爱那些你觉得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如此一来,至少你的心会开始变得柔软,而柔软的心将被祝福。
遗传基因 将烦恼抑郁等心理问题归咎于遗传或基因,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封闭自己于宿命论中,必须要尝试改变,如此才有可能打破束缚,获得我们应有的自由与幸福。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总之无论任何原因,生而为人的自由,就是可以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观念,重新评价、解释和设想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