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解读 |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会带来哪些变化?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这份《意见》会给未来的教育格局和趋势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将通过本文带各位家长解读。
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我们一般在阅读这些政策文件时,往往会忽略前面的内容,但这次在“指导思想”里,明确了《意见》出台的目的——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什么是科学家潜质?2021年9月,童程童美未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孙善明曾在一次公开访谈中谈到了“科学家潜质”。他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科学家潜质”,好奇心是基础,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国家督学,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友礼在解读《意见》时表示,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容易受到限制,进而缺失了主动思考的动力和追求真理的意识,这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要加快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变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机制,促进由教到学的转变,进而解决学习动力机制转换的根本问题。
而童程童美自成立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始终贯彻“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因为编程、机器人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动手操作,在做中学,而不是传统的灌输、记笔记的模式。需要小组讨论、团队协作。
科学课的受重视程度可能会高过英语
《意见》要求,各地要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不断优化教案、学案,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如果我们仅看小学阶段,目前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主课,但在很多地区,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很难达到前三门课的水平。但随着《意见》的下发,未来这种局面即将得到改观。如果我们结合2022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新课标要求来看,一到九年级都要开设科学课程,且科学课的课时总占比达到了8-10%,这在文化课中仅次于语文和数学。
可见,从政策层面来看,我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TEM教育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文件要求,各地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
而STEM教育就是关于科学技术,还有信息工程以及数学工具综合性运用实践、跨学科主题的一门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其实就体现在STEM教育中的跨学科学习、强调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团队能力,理解能力和相应的运用相关分析工具进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
选报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更加放心
《意见》要求各地合理规划科技类非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培训课程。
事实上,双减虽然主要大幅压减了类校外培训机构,但素质类这几年也有零星的机构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甚至还出现了专门针对家长的以*为借口进入QQ群的诈骗方式。
今后,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将更加合理健康,对家长来说选报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也可以更放心、更有保障。
科技类竞赛有了新目的
我们在文章的一开头明确了《意见》出台的目的——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虽然我们对“科学家潜质”进行了讨论,但如何培养学生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却悬而未决。而竞赛,则是这个目标的实现手段之一。
《意见》指出要严格竞赛活动管理,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精神。特别指出“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指导各竞赛组织方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参赛学生家国情怀;突出集体主义教育,为参赛学生未来从事有组织科研打牢思想基础。
例如在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有一个“狙击精英”赛项,童程童美是该赛项的技术支持单位。该赛项模拟了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场景,移动狙击训练,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深入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未来,类似“狙击精英”这样的赛项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白名单竞赛中。
学生可能需要开始习惯于在课堂之外“上课”
《意见》专门谈到要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如果想要落到实处,就必然意味着小学的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的非毕业班级的科学类课程,要在课程管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课后服务覆盖内容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此外,《意见》还提到要让中小学结对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通过多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双向互动开展实践活动。
这意味着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可能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将不再主要关注学生通过设定的科学类课程,学到了多少既定的知识、完成了多少题目的训练,而主要从培育科学思维、科学引领技术迭代创新的意识方面入手,教授这类课程的科任老师很可能将不再局限为每班每科一个固定的老师,企业、基地、馆所的科技人员、生产人员、研发人员都可能成为中小学生部分课程部分课时的授课者、培训者,相关的教学、训练场景也将从教室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研发、生产场地。
中高考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
作为家长,我们心里事实上十分清楚,如果没有改变中小学尤其是中考、高考以及初高中会考中的科学类课程的分值权重、考试考核方式,推动落实上述改革内容、工作举措,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存在较强惯性的部分地区,想要达到《意见》中的目标无疑是困难的。
因此,《意见》也指出,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探索选拔培养长效机制,以及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各地要完善试题形式,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加强实验考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所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后续还将致力于出台对《意见》的衔接配套政策,《意见》提及的“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很可能将远超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这几年的中高考题目正在向这方面努力。比如2021年的杭州中考科学卷,被很多人吐槽太简单,可是这份卷子里专门有两道题考了生活常识:豌豆大小的牙膏体积大约是多少、安全电压是多少。
像这样的考试题,不需要学生去刷题,更不用死记硬背,多接触社会,多留意身边的事情,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就可以了。
再比如,2022年的高考物理卷也设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进步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全国乙卷第14题以航天员可以在“天宫二号”上自由飘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太空失重本质的理解。全国乙卷第18题用智能手机测地磁场,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测量结果论证测量地点、y轴正方向的指向情况等,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北京的化学卷则讲到了天宫课堂、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多肽、二氧化氮的吸收和转化、二氧化碳的捕获利用等新科技动态,展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成就,这些都需要学生不能埋头刷题,而是要多关注新闻时事,关心社会动态,有更开阔的视野。
国家督学,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友礼认为,“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探索选拔培养长效机制,以及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这些举措都涉及评价制度改革。营造宽松、包容、平等、自由的教育生态,是科学教育应有的氛围和生态。目前,以升学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成为实施科学教育的制约因素。必须下决心采取坚决措施,彻底改变对学生、教师以升学为导向的评价观。教师按照教育规律、教育科学施教,学生按照自己的禀赋、潜能发展兴趣爱好,这样的教育生态才有利于科学教育的推进发展。从实践看,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强化科学教育为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