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疯文学”火遍网络, 看到一些 这样的 网友金句 : “ ” “ ” “ ”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当 诸如 “ 失业”、“”、“996”等 实中的各种压力,让人精神内耗发疯后,“发疯文学”就变成了拯救年轻人的解药。
剥去小心翼翼的外壳,年轻人主动选择“狂放”的表达,“发疯”似乎为青年群体内心的负面情绪找到了出口。 他们将个人的烦恼、苦闷通过“发疯文学”来释放宣泄,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共鸣与支持,进而获得情绪的释放。 有网友调侃“自从疯了以后精神正常多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推崇“发疯”。 2023年2月,豆瓣有社区成员创造了名为“发疯文学鉴赏小组”的讨论小组。在发疯文学鉴赏小组,每天有成员发帖“发疯”,宣泄生活中积压的情绪。对于靠短暂发疯发泄情绪的“同类”,人们会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慰。 厦门地铁上有一个广播频道的树洞也在网络热搜上热度久居不下。这是名为“地铁树洞”的功能,任何乘客都可以投稿一段文字,在地铁内投放显示。
“如果天天上班的话,没点素质也正常。” “很喜欢早起,有一种棺材板被人掀开的感觉。” …… 这些看似发疯幽默的背后,其实是多少当代年轻人无法安放的精神焦虑 。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成本变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职场压力、年龄焦虑、婚育焦虑等也在进一步蚕食着人们本就已经脆弱不堪的神经。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2009—2021 )》所洞察,根据其中数据,近七成青年网民表达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此外,报告指出,学习、工作、外貌、健康是成为引发焦虑感的四大因素,并在近年来呈现焦虑普遍化逐步增强的趋势,甚至出现了“越优秀,越努力,却也越焦虑”这类情绪难题。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 01 年轻人如何摆脱焦虑? 说到焦虑,就避免不了谈到我们之前一直在说的“精神内耗”这个词。 那么什么是「精神内耗」? 有人说,内耗,是自己跟自己耗,是自我消耗,无效思考、过度忧虑。 有人说,这是一种内 心反复挣扎、拉扯的状态,在心理学上也叫“思维反刍”。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这句话也许听起来很刺耳,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烦恼和焦虑的产生,就在于我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与其思虑过度,不如脚踏实地。逼自己一把,也许你会发现前路就是柳暗花明。
02 发疯行为可取吗? 心理学家Bernard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一件事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故「归因」,即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寻找、归纳原因。 「 」则 一个习惯于外部归因的人,遇到事情会更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更多认为是外部因素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建议大家鼓励自己尝试「外耗」时,要守住健康外耗底线:「外耗」的目的永远不能是「伤害他人」,而是「为自己松绑」。 接下来,就去大胆向外开拓边界吧。 写在最后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 “当外界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一种自由:选择如何面对它的自由。” 直面焦虑,是*好的人生态度。 如果你对现状感到焦虑,不妨试着转移注意力。读几本好书、坚持一项喜欢的运动、学习绘画、插画,让自己接触新鲜的事物。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将所有难事,细分成一项项切实可行的小任务。 别太计较眼前的得失,别太在意将来的结果。做好每一件小事,过好每一个今天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艰难时光,挺过去,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寻找职业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