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际研学夏令营
为何选新加坡?
01稀缺资源 可视成果
亚洲顶 尖国际校(IB体系/全球TOP)、南洋理工STEAM实验室、新生水厂科考、多元文化社会课堂(中英马印四族交融)等多场景均为国内学生稀缺资源。
可视成果:尤其是少年强微留学和语言深度提升课程中,校官方会给予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结业证明;个别作品涉及AI/生态课题报告以及双语演讲视频;英语能力提升数据(70%+家长反馈显著突破)。
以新加坡“教育安全岛”的不可复制性,将短期体验转化为升学与成长的长效资产,成果可量化、可展示、可追溯。
02安全指数 全球前三
新加坡以“全球最安全国家之一”著称,2023年全球和平指数排名第6(亚洲首位),其法律严苛且执行高效,犯罪率极低,已连续16年无人口拐卖案件,女性夜间单独出行亦无需担忧。通过法律威慑、教育渗透、政策协同及技术创新,构建了多维度、高韧性的安全生态,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典范。
这种领 先全球的相信定会在少年内心埋下一颗世界公民的意识种子。
03双语突围 国际视野
新加坡以英语为第 一教学语言(政府学校全英文授课),华语为通用母语,天然形成“英语学术+华语生活”的双轨场景。与多元族裔用英语沟通协作。实现从“语言学习”到“思维跃迁”,避免“课本英语”与现实的割裂。
新加坡研学不仅是“7天的体验”,更是帮助孩子打破“哑巴英语”困境,建立跨文化沟通底气;超越地域局限,为升学与职业规划铺路。
04顶 尖圈层 未来赋能
新加坡汇聚全球精英的优质生态圈层。世界级学府、集聚诺贝尔奖得主、跨国企业高管及科技创新 领 军 者。学生不仅接触前沿学 科,更与来自120个国家的同龄精英构建跨文化社交圈。
通过STEM实验室、人工智能工作坊等实践平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新加坡连接东西方的枢纽优势,深度理解全球产业链运作逻辑,形成对未来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等趋势的预判能力。
05多元文化 领袖基因
作为全球文化交汇的“微型地球”,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欧美社群共融共生,通过国际学生协作,在跨族群中学会共情,训练出快速理解差异、整合资源的能力,为全球化协作奠定底层思维。
新加坡教育体系以“务实领导力”为核心,从微观到宏观的阶梯式历练,将文化洞察转化为行动智慧,塑造兼具包容性与战略性的新一代领袖特质。
为何选少年强?
01重文轻旅 以文为本
《少年强》夏令营基因底色非旅行社,反对走马观花式“伪研学实旅游”的模式,反对打卡式和校门口拍照式。坚持旅为文服务,旅以文为中心。
从各个细节增强孩子的获得感、触动感、参与感,反求诸己,以行促知,把提升认知作为收获的起点。进而触发少年行为的自我改变和自我觉醒。
02国际背景
《少年强》夏令营总部海外研学暨留学事业部联袂英国教育管理协会(British council Singapore)、新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Amecican academy、华侨中学以及十几所国际学校为中国少年设计了优质化、定制化、精细化、多样化的海外课程以及体验项目。
师资皆源于新加坡官方背景,包括本土公民教育从业者以及自身海外留学归来领队。
03管理精细 安全为天
《少年强》夏令营总部一向以管理精细和童子军为明显特征,在海外游学研学和访学以及微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精细化管理,透明化管理,即时化反馈,无缝隙对接,从接机到入住宿舍、队伍纪律管理、夜间管理、男女生管理、常态化数据记录、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多重培训等多层面最大化实现对每一位孩子的绝 对安全保驾护航。
《少年强》国际研学
01多元融合 沉浸探索
此次研学营以文化共生为内核,设计多维度跨文化体验场景。实地探访牛车水唐人街、小印度和甘榜格南马来社区,参与印度手绘、抛饼制作、马来传统服饰体验等活动,在感官碰撞中理解不同族群的符号体系与生活方式。
莱佛士登岸遗址、国家博物馆等场景,解码新加坡从殖民港口到现代国家的转型逻辑。培养学员共情能力与全球化协作思维,使其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实践中形成“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视野。
02顶 尖学府联动 STEAM实践
课程依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国立大学(NUS)、马来亚大学,将学术探索与科技实践深度融合。与精英学子对话,了解通识教育模式与前沿学 科动态。
同时,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核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结合双语教学(中英),帮助学员构建从理论到应用的系统性知识框架,为未来学术路径奠定基础。
03现实赋能 实践启蒙
理解社会运行的现实逻辑,培养资源统筹、规则意识等实用能力。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学员的公民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实践环节设置“社区挑战任务”,如在巴刹(菜市场)用限定预算采购食材,从微观视角认知规则制定与协作共存的必要性。
通过两地差异观察,辩证思考体验链条,帮助青少年建立系统思维与务实行动力,为其适应未来复杂社会提供认知工具箱。
七维成长增益
01跨文化英语实战能力提升
通过街头采访国际游客及与国际学生交流,孩子需主动用英语沟通、提问并记录信息,克服语言障碍。例如,在鱼尾狮公园用英语询问游客对新加坡安全的看法,或在南洋理工大学与学长探讨双语学习技巧,直接锻炼英语表达与跨文化交际的即时反应能力。
02学术目标具象化与路径认知
参访三所顶 尖大学(新国立、南洋理工、马来亚大学)时,孩子接触真实校园场景:观察实验室设备、了解机器人竞赛等学生项目,并聆听学长分享“如何平衡学业与社团”。这些细节帮助孩子将抽象的“名 校梦”转化为具体的选课策略、时间管理等可执行计划。
03基础科学原理的趣味应用
在国家科学馆STEM课程和国家石油科学探索馆中,孩子通过显微镜观察水质、搭建桥梁模型等任务,将课本中的物 理、化 学 知 识(如浮力、分子结构)转化为可操作实验,理解“为什么数学公式能设计出抗震建筑”,激发对理科的实际兴趣。
04个人财务与时间管理能力
自主安排餐食(环球影城)要求孩子在20新元预算内选择餐厅、计算汇率(如比较汉堡套餐与本地椰浆饭价格),并规划用餐时间以免错过集合。这种“有限资源下的决策训练”,直接培养精打细算与时间分配意识。
05历史文化的场景化理解
通过娘惹服饰体验和三轮车游览马六甲古街,孩子从服装材质、建筑风格等细节感知“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影响,例如娘惹珠绣中的中国瓷器元素、荷兰红屋的殖民印记。这种具象接触比课本更易形成记忆锚点。
06环境适应与抗压韧性培养
连续7天辗转3国4城,每日转换酒店、应对雨林气候、适应新马饮食差异等,本质上是一次“温和压力测试”。孩子需在陌生环境中管理个人物品(如骑行装备、研学手册)、调节作息节奏,逐步形成快速切换状态、消化不确定性的心理弹性。
07无缝衔接海外求学生态
7天行程模拟留学生存场景:在国际顶 尖学府参访中,孩子亲身体验全英文授课环境、实验室协作,提前感知海外高校的学术节奏;自主培养独立生活必备的规划与抗疲劳能力;多元族裔协作破解了留学生常见的“文化休克”困境。
这些经历不仅积累海外求学的“生存技能库”,更通过与学长、国际游客的深度对话,建立对留学得失的理性认知,帮助家庭评估留学决策的适配性,减少未来过渡期的试错成本。
03关于签证
新加坡个人签证:中国公民以旅游等短期访问为目的前公新加坡,且停留不超过30天,可以免办签证。马来西亚签证:中国公民以旅游等短期访问为目的前往马来西业且停留不超过30天,可以免办签证。护照有效期至少在2026年3月份之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