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世界音乐之旅(1.5岁以上) 孩子还在胎儿时期就一直在聆听着母亲心跳的节律、说话的节奏,孩子对富有节奏的声音一直保持着与身俱来的敏感性。出生后,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节奏都在潜移默化着孩子,使孩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节奏感。课上会充分利用孩子天生对音乐的敏感性,让孩子聆听很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同时通过家长的带动性活动,让孩子充分感知音乐和节奏。在音乐一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带动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绝大部分是通过家长的帮助来感知节奏,这就需要家长本身就要对音乐 节奏有很好的感知,抓住节奏,传递正确的节奏给宝宝。在重复记忆后,会建立宝宝的乐感。同时音乐一的课程中会加入帮助宝宝说话的发声练习vocal play,从简单的爆破音开始,促进宝宝早期的发声。
从小开始训练音乐的重要性 宝宝在胎儿期就一直在聆听母亲心跳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宝宝对富有节奏的音乐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我们会看到宝宝在出生后听到大人说话的声音、音乐的声音都 会去转头寻找声源。1岁左右的宝宝听到音乐后会跟着音乐晃动身体进行简单的舞蹈,闻歌起舞。这都是宝宝对于音乐的敏感。同时在宝宝很小的时候让宝宝参与音 乐课,聆听感受不同的音乐,可以促进宝宝早期听力的发育。同时音乐课加入宝宝的发声练习,刺激宝宝腮部肌肉紧实,刺激宝宝早期的发声说话。
当孩子开始闻歌起舞时,预示着孩子“节奏”敏感期已经到来,对节奏的感觉逐渐形成。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闻歌起舞”的阶段,但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持续的时 间有长有短。如果家长没有特别在意他的这个特点和喜好,孩子的这种感觉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孩子爱上节奏的契机,更好地发展他对音乐的感觉。
身体律动对孩子节奏感的影响 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 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 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当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 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孩子一味模仿,如果孩子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
弊端:身体律动与宝宝的身体四肢协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宝宝的运动节奏不好,在走路跑步时不能很好的跟着节拍进行就是因为在小时候很好的将身体律动与音乐节奏感知相结合进行锻炼。
唱节奏对语言的发育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 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课上让孩子听着简单的节奏并且唱出来,既进行了节奏练 习,也促进了孩子的语言发育,同时孩子也体验了节奏感。
弊端:2岁半以上的孩子语言发育已经很好,很多孩子会唱很多儿歌,如果没有对孩子进行适时的节奏发声练习,孩子对歌曲的语言感知降低,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歌唱能力。同时人在说话时声调也有抑扬顿挫不同,让孩子进行节奏发声练习,可以很好的刺激孩子说话时的声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