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热搜:94年河南女孩小岳,工作6年,攒钱20万,实在干不动了。她所在的广告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工作强度又大,毕业没几年健康亮起了红灯。于是,小岳萌生一个想法:能不能辞职回老家呢?
比起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山清水秀的老家简直是“休养福地”。小岳算了算:自己攒的20万,在城里付不起首付,但是回老家生活,可以保证10年不工作。老家物价低,一个月只花两千就可以过得很滋润。令人佩服的是,小岳“说做就做”,果断地践行了这个想法,裸辞回乡。如今,她已经回乡大半年,每天看山望水、摘菜逗鸡、养花钓鱼、陪伴家人。日子变得简单纯粹,平静滋润。看到这里,你或许也跟我一样心生羡慕:一方面,羡慕小岳的勇气和行动力;另一方面,也羡慕她对金钱的把控能力。如今网购外卖这么方便,很难忍住一个月只花2000;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也很难让人控制物欲攒住钱。《金钱心理学》作者摩根.豪泽尔说:“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拥有多少财富。退出无畏的激烈竞争,以获得内心平静为目标来调节你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本书用三个通俗易懂的理论,告诉我们:想要得到梦寐以求的生活,搞懂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豪车悖论:别人并不关心你有多少钱“当你坐在豪车里,别人并不在乎你,在乎的只是车。”摩根.豪泽尔提出的“豪车悖论”,戳破了很多人对金钱的幻想:原以为,自己穿着服装、开着豪车,路过的人会羡慕不已,高看自己一百眼。但实际上,当我们看着这样一个人,只会幻想自己是她,想象自己穿、开豪车的样子。我们不会在意开豪车的人,甚至不会记得这个人的脸。这就是“豪车悖论”:“每个人都想通过展示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别人往往会跳过敬仰这一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人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这份财富当成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被敬仰的愿望。”
前段时间轰动全网的“北极鲶鱼炫富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位网名叫“北极鲶鱼”的女网友,自曝家里财产9位数,爷爷是前交通局长。她嚣张地说:“我想混哪个平台就混哪个平台,想在哪个国家就在哪个国家。”还奚落其他网友:“我家那么多钱都是韭菜供的。”甚至嘲讽普通人的生活:“3000一个月的小学生,到了65岁就是2000一个月的清洁工,一根萝卜卖20,一百根萝卜能吃一年哎。”
原本,她是想用炫富来满足虚荣心。可她的傲慢和拜金,激起了网友的愤怒,人们纷纷扒出她的信息,还找到了她的爷爷。结果,爷爷只是一位清廉的老干部,没有什么家产9位数。她在互联网上的相关账号,都被封禁,曾经的炫富如今成了一个笑话。面对这个结果,女孩很是后悔。她的爷爷说:“孙女现在哭得一塌糊涂。”本想炫富来得到尊重,没想到被群起而攻之。尤其可见,人们并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只在乎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就像《金钱心理学》中写的:比起豪车,谦虚、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才能帮你获得尊重。2.你对金钱的态度,取决于成年后的早期经历杭州一名95后女生小易,大学四年做自媒体、理财攒了些钱,付首付买了套新房。这套房,是小易买给妈妈的。妈妈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非常节俭,家里的房子已经老旧不堪,还是舍不得换。为了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小易大学四年勤工俭学、省吃俭用攒下了首付。妈妈生日那天,她将房子送给妈妈。妈妈惊喜极了,激动地说:“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她做了这件事,她从小就很懂事,也很节约。”
这条新闻底下,很多评论都在自嘲:“可不能让我妈看到这条新闻,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别人大学四年就攒够钱买房了,而我……我是废物。”“大学四年这个积蓄,天哪!为什么我就做不到?”
其实,每个人对金钱都有自己的理性考量。《金钱心理学》指出:人们在消费和理财时,做出一些看似疯狂的事,豪掷千金,但实际上也是经过理性考量的。背后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出生年代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和价值观不同……这么多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世界运作的的体验。”一个在勤俭节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投资回报的看法可能会比较保守,和父母一样花钱花在刀刃上,这有利于她沉下心来存钱;而一个从小被父母有求必应的孩子,花钱就会非常大手大脚,看到什么好的都想买,看待金钱的态度就是“及时行乐”。除了成长环境,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人们一生中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活经历——尤其是成年后的早期经历。我身边一些80、9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汶川地震、非典疫情等天灾,出于对灾难的恐惧,保险意识就会比较强;而一些刚踏入社会的00后,经历着裁员减薪、工作难找等人祸,心态就很“”,觉得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好的。不同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造成了我们对金钱的不同态度。看到并接纳这点,我们才能够看到: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财决策?我为什么存不住钱?我要如何拥有更好的金钱观?
3.复利思维,百试百灵的存钱法则冰川学家格温.舒尔茨说:“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这句话也适用于理财。拥有一大笔存款,不一定是靠一次性挣到大额收入,而是每个月都能存一点,哪怕只有一点。小红书上有人发布了自己的存钱秘诀:每天少喝一杯奶茶,存下20元,3个月存1800元;每天少打一次车,存下20元,3个月存1800元;每天少吃两顿外卖,存下50元,3个月存4500元;每周少买两件衣服,存下300元,3个月存3600元。按照这样的方法,哪怕月薪只有3000块,三个月也能存10000多。
《金钱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事物不断重复和累积——哪怕只有一点儿微小的增长,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起点虽低,最终却可能产生超乎想象、似乎违反直觉的结果。”普通人四年攒一套房、三年攒20万,就是这样实现的。这叫做“复利思维”:存到一笔钱,用这笔钱去投资,利滚利,不断循环增长。生活中或许很少有挣大钱的机会,但能够发展复利的机会,无处不在。比如,你手上有10万闲置资金,可以选择存银行拿利息,也可以选择购买理财产品,还可以选择基金股票。投资或许伴随着风险,但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市场行情、打听金融信息,能够将风险化到最小。这样,我们就能完成复利的积累。最初的10万,10年后或许就变成70、80万甚至100万。复利思维不止用在金钱上,也可以用在任何自我发展的领域。
我有一名来访者,在北京奋斗8年,赶上风口,挣了几百万。由于花钱大手大脚,这笔钱很快花得一干二净。风口淡去后,她的月收入变得很少,有时甚至颗粒无收,对未来的担忧让她患上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她意识到自己的金钱观很有问题。她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做了一个统计,发现有不少可以产生复利的地方。比如,她付首付买了一套房,虽然月供很多,但房子升值更多,卖掉这套房就可以经济自由了;以及,她购买的奢侈品包包和珠宝黄金,如果把它们全部卖掉,除了回本还有20%的增值空间。她的思维方式逐渐向“复利”靠拢,整个人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抑郁情绪减轻了,生活态度更积极了,对待未来和金钱更有把握、更理性了。复利,隐藏着一种更加良性循环的生活态度:当我们给自己积累一点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就会产生增值,不断增值,最终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写在最后:关于金钱,非常喜欢《金钱心理学》作者摩根.豪泽尔的这番话:“人们总把投资存钱当作一门硬科学,却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理财行为并非仅依靠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很多时候会受到你的情绪、喜好、立场和很多意外因素的影响。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克服弱点、认清自己,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下来,我们能拥有不菲的积累。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会焕然一新。而后,我们会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心理学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心理学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视野也能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用心理学改变生活》用心理学的眼光看世界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