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妈前几天闺蜜局闲聊,说起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一个个都义愤填膺。A:放了学,楼下玩起来就不愿意回家,作业可还没写呢!我这都急的不行了,人家颠颠儿跑过来“妈妈我再去小公园玩一会儿~”B:我们家也这样啊,马上就该吃午饭了,还非要吃零食,你们说吃了零食,这饭还吃不吃?甭想,肯定就不好好吃了。C:是,都一样。也不知道他们的脑回路怎么回事。昨天晚上都已经洗漱完要睡觉了,我儿子非要再看一集动画片...我一旁听着,忍不住插嘴:那你们同意了吗?得到的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肯定没有啊!“答应他可还行?作业还写不写了!”“这不也是为了让他好好吃饭么?”“看完再兴奋会儿,得多晚才能睡!”...一生要强的老母亲们。你有没有这么合理但无情的拒绝过孩子呢?其实,要搁CC小一些的时候,我大概率也是这样:规矩就是规矩,不合理的要求,想都别想,我反手就是一个直接拒绝。但是,养了老二之后,也不知道是因为二胎都太精,还是因为老母亲实在没了精力斗智斗勇。我开始慢慢顿悟——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过于“有原则”、理念“太僵化”了?DD跟CC小时候,完全不同。CC以前,那真是倔的要命。像上面那种“无理”要求,我不同意,她也不服软儿。常常就是我俩都僵持着,落个谁都不愉快。(害,看来倔也是随了我)DD大概是从我们和他姐的相处中,洞悉了什么生存法则,他就特别的会“变通”。emmmm...或者说,爱讲条件。
譬如,遇到特别喜欢的绘本,他总要拉着我一遍遍给他讲。我有时候是因为忙了一天真的很累,不想给他讲;有时候是因为时间已经太晚,讲完就得耽误睡觉,也会拒绝他。但这个时候,他就会找我打商量:妈妈,我们只讲这一个故事行不行?妈妈,我们只看到这里就睡觉好不好?饭前要吃零食的时候,也是这样:妈妈,我只吃一块饼干,好吗?行!我不吃棒棒糖,我就先打开个缝舔一口,放旁边行吗?起初的时候,我也有困扰——这不跟我作对、挑战规则吗?老想钻空子,可怎么行。但后来,禁不住他“磨”我,答应过几次,发现,事情不仅愉快的解决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后果。这也给了我一些反思。有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很少认真想过:我们拒绝孩子那些看似“无理”的要求,最根本、最根本的那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就说孩子想要饭前吃零食这事儿。你拒绝,是因为不想让他吃零食吗?当你把自己的要求再细化、再具体一些,就会发现,其实不是!你担心的,是他「饭前」吃太多。如果他就吃一口橙子、就喝一口酸奶,至于到影响吃饭的地步吗?那必然是不会!不要吃太多,这才是你的诉求。那像DD说的,就舔一口解解馋不行吗?不让吃一颗糖,我吃这一小眯眯行吗?好像,也不是不行……看他得到后多满足,接下来反而心满意足、痛痛快快的吃饭了。比我硬逼着他“不行,现在不许吃,一会儿好好吃完饭再吃”可愉快多了!再回想一下,我们之前那么不留余地的拒绝,是不是也忒实心眼儿了?也有点太耗费亲子关系了吧!所以现在,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我的第*反应就是:觉察自己的底线,细化自己的要求。找到自己*在意的、*担心的点是什么,那么从孩子的要求,到我的底线之间,就都是可商讨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不仅是咱能更缓和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能把握住很多孩子成长的机会!首先,质疑和审视规则的能力是需要被看见的。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是他人如何要求他就如何配合哪怕觉得委屈;还是合理的我配合,不利于我的,我要据理力争?比起守规矩,我更希望我的孩子,有质疑规则的能力!孩子特别想多玩儿一会儿,不想洗漱完立马上床睡觉,于是来跟我们商量:“再玩个5分钟,就去刷牙行不行?”、“刷完再玩一会儿行不行?”,看能不能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状态。这样的孩子,没有因为身外有个“框”,就不敢突破。而是先审视、质疑,这个框的存在“于自己”合不合理,这个框的范围能不能更大一些。当他发现,现有的框并不能适配和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马上就去想办法解决。而且,解决的方法还不是直愣愣的去冲,比如不让玩就大哭一场、就撒泼打滚,而是先与你冷静的周旋,好说好商量。依我看啊,这样的娃简直是既有脑子,又有胆识。“听话”,固然会让人省心。但是,也很容易画地为牢。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小时候处处顺从、事事只知道听话的孩子,到了20岁,突然有主见了,突然敢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敢据理力争自己的权益吧。所以,如果孩子有“挑战”的苗头,只要不突破底线,那适当的允许也是必要的。要知道,孩子强大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表达的能力...都是在这种不断跟父母做斗争、不断质疑规则的过程中,慢慢完善起来的。
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基于个人需求与外部规则,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不想“听你的”,但又暂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办?正好!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饭前想吃零食——这是孩子的需求。不想让他吃太多——这是我的需求。那我们可以就着自己的需求把问题抛给孩子,看他自己有没有解决方法。我:可是我不想让你吃,我担心你零食吃饱了一会不吃饭,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DD:“那我吃一口!”DD:“那我就吃一块先解解馋”?哎?是不是可以?是不是两全齐美了?这不仅仅是平和、轻松的解决了问题。还是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自己争取权益的能力。这个过程带给孩子的力量感一定是非常强烈的:一来,自己得到了尊重。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需求,也是能被满足的,妈妈并没有因为它“不太合理”,就一口回绝。二来,这个需求还是靠自己争取实现的,问题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成就感会有多强?!次数多了,再遇到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他也能学会灵活变通,基于双方的需求,找到大家都能满意的方案。而不是陷入一个“我就要”,另一个“我就不允许”的死局。最后,再多说两句。中国式父母,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可以保护你,可以为你遮风挡雨,但是你必须得听我的。所以,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容易陷入这种威权心态,1就是1,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一旦孩子反抗,本能反应就是“拒绝”、“压制”。你怎么能挑衅我呢?必须给点颜色看看。这反倒让孩子失去了“为自己发声”的机会,失去了“为自己争取”的能力。孩子不会一直在我们的约束和庇护下成长,一定有一天,他要自己面对成人世界的风风雨雨。届时,问题要自己解决,权益要自己争取。在童年,在家庭内部,你允许孩子有质疑、有审视、有“得寸进尺”,将来他才能会变通、有方法,更好的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胆小怕生|害羞|不自信急躁 | 缺乏耐心 | 爱发脾气不合群|爱打人|与同伴关系不好拖拉磨蹭 | 坐不住 | 专注力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学校)| 依赖性强不让批评|害怕失败 | 容易放弃孩子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