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筑心园儿童性格优势教育

把孩子“养废”后我才醒悟:毁掉一个孩子,不让他吃苦就够了

作者:筑心园 来源:筑心园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0日

小编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

小编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父母立马冲出来帮忙解决;孩子摔了一跤,赶紧冲过去抱起孩子,安慰道:“不哭了,不哭了”;看孩子做事墨迹、整理错题本磨蹭,就全都一把抢过来,替孩子完成。不少父母以爱之名,帮孩子做很多事情,为孩子解决人生各种麻烦,虽是好心,但却让孩子丧失了自理能力,成为了一个价值感缺失的人。其实,孩子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只是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不放心孩子,成为了以下三种父母,一味地付出,以爱之名“帮助”孩子。直升机式父母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对时刻盘旋在自己头顶的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底下有一个网友的回答,太令人心疼了:打视频电话时,看着我手上拿着饮料杯,就会问我:为什么要喝凉的?得知我交了个新朋友,第二天就把对方的情况摸个底朝天,并告诉我,这个朋友值不值得交;工作第三年,偷偷解锁我的手机,记下领导电话,并发出一则作为家长的感谢短信。心理学作家李雪曾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就会在哪里体会到痛苦。”父母过度控制,孩子一生痛苦,甚至没有自我。对孩子,不妨多点尊重,少些控制;多点耐心,少些抱怨;多点鼓励,少些指责。
曾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男孩问台下的同学:“你们的作业有家长帮忙写吗?”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于是,男孩接着说:“我的演讲PPT、手抄报、错题本和笔记都是我妈帮我写的。而我妈帮我做这些,是希望我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刷题。”男孩认为老师布置这些作业,就是希望自己去完成,如果母亲全帮他完成了,不仅浪费纸,也浪费时间。在男孩说完后,底下的妈妈就认为是孩子不理解她,这样说是在吐槽自己。在她眼中,孩子做事磨蹭:她认为一个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完成的PPT,孩子却要用半小时;孩子三十分钟读10页书,她认为读书速度很慢;看见孩子写的语文批注很乱,就上手帮忙整理。妈妈认为孩子不仅磨蹭,完成作业的质量还很低。于是就把孩子的学习作业全部给包揽了。可是这位妈妈忘记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孩子没有学会整理错题本,没有在一次次锻炼中提高做PPT的速度,他永远都会看起来“磨蹭”。正如教育学家唐曾磊所言:让孩子真正独立起来,做符合他们自身年龄的事情,才是对孩子负责。孩子的人生路很长,父母只能陪同一段旅程。父母只需要在孩子有需求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引导,而非决策就行,毕竟人生的路最终得孩子自己去走。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对孩子多点耐心,懂得放手,才是对孩子*好的浇灌。包办式父母综艺《少年说》中,有位女孩说:“我每天放学回家,桌上已摆好各种水果;早上起床,不用整理书包,背好就能走;每天衣服不用自己挑,一套衣服已叠好在床头。”一开始,她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母亲对自己的爱。直到班级值日时,她同组的组员都不让她扫地,说:“反正你扫过的地,我们还得再扫一遍。”于是,她对自己的自理能力感到羞愧,希望妈妈可以放手,让她自己走以后的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若问题出现时,父母永远跑在孩子前面,替他们解决问题,那孩子无论长多大,都会像未断奶的婴儿,时刻依赖着;若父母懂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去干涉他成长的每一步,只在孩子需要时引导,那么孩子将会成长为一个独立且自信的人。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愧疚或者是爱去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在《心理抚养》一书中,作者李玫瑾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小伙子,是家中独生子。父亲长期在较远的地方上班,母亲是家庭主妇,全身心地在家照顾他。从小,母亲便娇惯他,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人。后来入伍了,他在整理内务和训练活动方面经常不达标,并且抱怨说:“部队里的要求又多,又高,我根本没法做到,做好。”就这样,在母亲的溺爱式教育下,他成为了自理能力上的“矮子”,无法照顾好自己。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表示:什么都替孩子做,事无巨细帮孩子包办好一切,绝不是摧毁孩子自理能力那么简单,还可能毁掉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人生发展。一旦父母越位,孩子就找不准自己的位置。遭遇困难,孩子的第*反应不是如何解决,而是想“没关系,有父母帮我解决问题”。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终究是无法面对社会生活的。而父母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比如:平常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做一对“顾问型”父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推土机式父母电视剧《消失的孩子》中魏晨饰演的袁午本是一个*优异的天之骄子,而后却逐渐成为一个撒谎、赌博、藏尸的废物。究其原因,是袁妈过度插手袁午人生所导致的。中学时期,母亲要袁午以学业为重,不让交朋友,切断孩子的社交;大学不会与人相处,母亲就帮其分析室友性格特征,告诉他该亲近谁,疏远谁;实习期,袁午被领导批评,母亲就教他如何讨好上司;就连相亲,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他都是听母亲的安排。这一切看起来还挺美满的,直到一场车祸带走袁妈的生命,袁午的世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因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老板将其辞退;他和妻子若玫离婚,还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他迷上赌博,败光了家产,依靠父亲的养老金度日;最后,为了保住父亲的养老金,还将父亲的尸体藏在鱼缸。一件件事,都是母亲在背后出谋划策,以致于袁午慢慢丧失了自主能力。成长过程中,母亲看似为自己孩子扫平了一切障碍,保护了孩子,实则让孩子丧失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而只有父母做好“课题分离”,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成长,他才会真正地长大。1. 别给孩子贴标签曾有一个男孩给一位“知心姐姐”写信说:“我想学游泳,但我妈说我从小体弱多病,下水会淹死;我想学炒菜,我妈说我不行,会把自己烫着;我想学骑车,我妈还是说我不行,会摔跤。”渐渐地小男孩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行。任何时候,都不要往孩子身上贴标签。“你怎么这么笨”“你根本照顾不好自己”“你什么也干不好”……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慢慢地,孩子真的成为你所说的那样的人。2. 别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与其干涉孩子,不如让孩子好好体验。曾在《你陪我长大,我陪你成长》一书中,作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儿子很喜欢和另一个男孩玩,但男孩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时,自己儿子会很失落。于是,这位妈妈就用美食招待、绘声绘色和对方讲故事这样的方式,把男孩留在自家房间里。可结束后,小男孩还是会去找其他小朋友。妈妈这才意识到,儿子喜欢和男孩玩,就要接受这位男孩的特点,去磨合出他两的交往方式。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常常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父母不能过多干涉。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必干预,可以让孩子体验其后果,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下次该如何做了。很喜欢胡适先生说的一段话:“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孩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父母过度控制,孩子必定会受到伤害,所做的事一定会伤人伤己。只有父母尊重孩子,为孩子留出独立的空间,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不惧风雨的人。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相关资讯
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测评表 有娃必看!2680元儿童心理素质课礼包,拼团仅需199元 拼团优惠丨低价屯爆火的儿童心理素质正式课,先囤再说! 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测评表 看了张雪峰女儿5分钟通话,我才明白,*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一辈子花不完的钱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