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信教育

2024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毛概重点复习资料

作者:宁波中信培训学校 来源:宁波中信培训学校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2日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第*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第*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A.一元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世界观 B.方法论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哲学都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D.资产阶级的世界观4.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践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创新性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C.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A 6D 7B 8A论述题:试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分割,但其中的第*方面,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选择题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存在性B.可知性C.物质性D.精神性2.物质的特性是A.运动性 B.实物性 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3.意识的本质是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4.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7.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C.它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 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8.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A.一切从群众的要求出发 B.一切从上级的指示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原则出发参考答案:1C 2C 3B 4A 5C 6D 7A 8C二、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也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首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其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再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途径和具备必要的条件。第*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造事物。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第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答:(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策、科学实践。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义建设顺利发展。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选择题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5.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7.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9.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D.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参考答案:1B 2D 3D 4D 5D 6B 7A 8C 9B1.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矛盾性质及矛盾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2.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答:(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清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抓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把我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四章实践和认识一、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有A.感觉、知觉、概念 B.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 D.知觉、表象、推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7.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A.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的错误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C.先验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D.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9.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 B.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拥护C.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10.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真理既是的,又是相对的 D.真理既是正确的,又是科学的参考答案:1C 2B 3B 4C 5C 6B 7C 8B 9C 10C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①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并能使客观实际直接得到改造,通过实践,使得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重大的意义:①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在真理观问题上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并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从根本上揭露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②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使人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修正谬误,这就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类的实践是不会停止的,人类的认识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助于人们克服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观点,推动人们进一步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思维方式和陈腐观点,在实践中解放思想。这将加深人们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路线,从而有力地推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并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答:(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永恒的统一(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一、选择题1.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资料 B.劳动工具 C.劳动者 D.劳动对象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在本质上反映了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与自我的关系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7.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A.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B.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C.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8.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D.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力9.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是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C.政治制度 D,国家政权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参考答案:1C 2C 3D 4A 5D 6C 7B 8D 9A 10D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主要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感性的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活动。(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存在中有阶级对立,那么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再次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上,最后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答:(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第*,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平衡、完全同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三,既然每一种社会意识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3.试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2)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这表现在:第*,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必须充分重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再加上几十年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可以说比任何国家都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所以党中央提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是及时、正确的。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不能离开发展去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甚至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与发展对立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第*要义是发展,是要科学地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甚至敌视发展。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一、选择题1.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阶级斗争 D.先进社会意识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与落后的矛盾3.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A.创造者 B.参与者 C.旁观者 D.追随者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5.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6.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7.关于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正确的选项是A.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C.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8.关于社会发展道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B.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的统一性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和个性C.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普遍性和共性D.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参考答案:1B 2A 3A 4C 5B 6B 7C 8A1.试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将其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普遍的客观规律,它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在一切社会形态、在社会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和每一历史时期都普遍地起作用。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理解整个社会历史的钥匙,也正因为这样,反映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打破过时的、腐朽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生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的根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始终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应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答:(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仅通过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某些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不仅在社会量变时期通过创造社会财富和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在社会质变时期更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第*,从历史上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这是指引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永远不可丢掉的宝贵财富。第二,从现实上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2.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答:(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出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正确。(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它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民族独立和尊尊严的,并且带有中华民族的特色,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即反又对一切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所谓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即为工农大众服务。(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旧民主主义文化区别的根本标志。2.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答:毛泽东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制度,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各种合作经济,并容许富农经济的存在;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由于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将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无产阶级领导的”,就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所谓“民族”的文化,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答:(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它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两方面错误的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2.试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体布局、总任务。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1)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中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人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性质决定的。(1)在我国,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矛盾。(3)矛盾的这种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其自身的进步与完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答: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1)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要坚持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3)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仓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要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努力形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互互利互补的关系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2)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展为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从而支持了改革。(3)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改革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且还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4)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党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只要我们正确执行这个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党的基本路线就能得到坚持和贯彻,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人民就能富裕幸福。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是决定劳动者地位和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因素。(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是:(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正确的,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4.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决策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竞争自由化、经济活动法治化、保障制度社会化)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5.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动国有资本强做优做大,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作。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本质是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真正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政治,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保证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的普遍性。(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民主政治。(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它不仅使人民享有管理政治的权力,而且保障人民享有管理经济、管理科学文化、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这是由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通过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使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工作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2.依法治国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一致的。正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与实现依法治国是一致的。(1)我们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2)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自觉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表率,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从而使上升为法律的党的各项主张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3)各级党组织可能通过法定程序,向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推荐合格干部,从而在组织上保障党的领导。(4)党严格监督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保障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3.简述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简述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答: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不同于一党制,也不同于多党制。它的特点和优点是:(1)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成为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成为他们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这不仅有利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而且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答: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本质上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民主与法制的内在一致性。第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第三,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第四,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答: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女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3)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试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答:(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九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错误。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但恐怖主义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作祟,世界始终处于不稳定、不安宁的状态。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这也是促使全球范围内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是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要争取和平和发展,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新情况下,我们应“有恐反恐,有霸反霸”,不能因为坚决主张反恐而改变反霸立场,不能用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 2.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正确。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反,单极独霸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大碍。简答题1.简述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的原因。答;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因为:(1)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和平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已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滚滚潮流。(3)世界经济的高度国际化与一体化,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4)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5)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尤其是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原因是什么?答:(1)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2)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3)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3.简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中国将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1)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面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要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我们将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3)要坚持不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4)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5)要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外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贯彻执行。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试述“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答:“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1)现实意义:第*,“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佳方案,为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二,“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2)理论意义:第*,“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1.反腐败是关系着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正确。反腐败是关系着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这是因为:(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是同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不相容的。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消除剥削制度、消除腐败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堡垒是*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如果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某些高层领导发生腐败,党和国家就会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腐败根本不相容,但我国仍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因此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严峻的、艰巨的。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力求取得更明显的成效。简答题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答:(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2.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答:(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大局联系在一起。农民是我国人数*多的党的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论述题如何理解新时代要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答: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大的政党,要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一是增强学习本领。要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二是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提高谋划、把控能力,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三是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四是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五是增强依法执政本领。要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六是增强群众工作本领。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有效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七是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要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八是增强驾驭风险本领。要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加微信咨询
吴老师 @中信教育
微信号:180******73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中信头条】成考出*后要注意的两大骗局 【中信头条】2024年浙江成考*查询 2024年成人高考《政治》新考纲“习概”简答题考点汇总 【中信头条】重要提醒!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题型分值发生变化 2024年成考高起专《高数》答题技巧及公式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