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成人高考考试时间科目安排1.高中起点升本、专...
2024年全国成人高考考试时间科目安排1. 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考试时间表 日期时间10月19日10月20日9:00-11:00语文/汉语外语14:30-16:30数学(文科)数学(理科)史地(高起本文科)理化(高起本理科)2. 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时间表 日期时间10月19日10月20日9:00-11:30政治大学语文、艺术概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考生根据报考专业选择一门14:30-17:00外语 3.成人高考准考证下载打印时间为:10月11日各省陆续开始打印 4.考试必备:身份证、准考证、2B铅笔、黑色水芯笔、橡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4年新增考纲内容(约3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整体考点都有缩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考点新增约33%,学习范围变大。说明:①2024年成人高考依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制定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2024年版)》命题。②专科起点升本科招生专业所对应的考试科目按《专科起点升本科招生专业与统一考试科目对照表》(教学厅〔2017〕12号文件附件4)等有关文件执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导 论 部 分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方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民族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国家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理论方面);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党的方面)。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1)“两个结合”的重要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大法宝。 (2)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总结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经验,在强调坚持“第*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3)“两个结合”的意义:“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1)“十个明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精神,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发挥着统摄作用。 (2)“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治国理政各方面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3)“十三个方面成就”对新时代伟大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全景式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4)“六个必须坚持”,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进步和解放的崇高理想)。这六个方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内在贯通、相互成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5.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它回答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因为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3.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人民的广泛参与、深切认同,铸就了“四个自信”的坚实根基。(2)指出:“理论上坚定清醒是思想政治上坚定清醒的前提,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支撑和根本依据。(3)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优势;我们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具的发展优势;我们有连绵不绝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脉和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党的十八大以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1)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科学分析,我们党及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水平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2)两个没有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1)党的基本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3)党的十九大概括的以“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方略,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二步,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成果 (1)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2)在战略上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3)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消除了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什么? 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4.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2)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3)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把握哪些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哪些重大关系?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为什么中国*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奋斗中形成的。(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3)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究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优势?(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理论优势。(2)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3)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在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高政治领导力量?(1)中国共产党作为*高政治领导力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2)中国共产党作为*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体系决定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3)中国共产党作为*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决定的。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并不是说党组织包揽包办一切、事无巨细什么都去管,而是在各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既善于总揽全局,又善于协调各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领导统筹能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性,使党的领导作用贯穿于工作全过程。 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做到?(1)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高原则,是党保持团结统一和强大战斗力、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2)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4)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键的是坚决维护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5)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 (三)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键。(2)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主要涵盖六个方面的制度: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实基础);第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高原则);第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主体内容);第四,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价值追求);第五,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实践要求);第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强保证)。(3)党的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反映和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2)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坚持人民立场,就要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敬畏人民。 (二)坚持人民至上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尊重人民精神。 3.人民是党的工作的*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1)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2)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基层,听真话、察实情,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把脉问诊,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要在深入分析思……,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思路。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改革开放是我们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是什么?)(1)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壮丽的气象。(2)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完成新时代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4)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涉险滩、闯难关的变革。深层次矛盾加剧、利益固化的藩篱高筑、体制机制的弊病凸显,改革开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必须勇于打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必须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顽瘴痼疾;必须勇于破解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在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深化,是一场全面、系统、整体的制度创新。 3.如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强调:“这里面*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3)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前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内在要求和基本目的)。指出:“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要通过“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完善各领域各方面的制度机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更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 1.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1)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鲜明特点,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把握。(2)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3)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环环相扣、形成合力。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推进? (1)二者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2)如何推进: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3.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哪些正确方法论? (1)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3)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4)胆子要大,步子要稳。(5)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1)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反映。(2)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3)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1)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2)深化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改革,形成有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体制机制。(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体制机制。(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完善分配、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制机制。(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体制机制。(6)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体制机制。 3.如何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1)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2)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3)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4)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5)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章是重中之重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1)新常态下的“改变”和“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什么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2.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动力,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重点 (1)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 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 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2)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第*,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体现,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它规定了我国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结构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这三个方面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起着规范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决定性影响,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支撑。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3)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4)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5)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6)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7)发展民营经济的举措:要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3.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1)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数据权属、公开、共享、交易规则,更好实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 4.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优化。 (3)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5)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同时,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使之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2)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能各自为政、画地为牢。 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需要怎么做? (1)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把稳定经济运行作为重点,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兜住民生底线,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3)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保证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3.如何大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1)着力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2)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3)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我国发展大局的关键。 (4)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立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巩固优势产业地位。保持优势产业的地位,是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4)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6)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湘成招”助您顺利通过成考! 2.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艰巨*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广泛*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3)举措:第*,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第二,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第三,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第四,赓续农耕文明,做到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2)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1)成就: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2)重要性:一方面,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教育、科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繁重任务,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提供新的动能。 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的思想。 (2)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资源的理念。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创新是第*动力。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为什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要性) (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 (2)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3)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2.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科技领域的改革*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科技攻关。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确保国家拥有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能力。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就抓住了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 (2)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3)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把各方面优势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1)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2)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3)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 第八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重要性)(1)人民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2)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3.怎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实践和发展,鲜明展示了我们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定立场,深刻彰显了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全链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全覆盖),聚焦国家发展大事、社会治理难事、百姓日常琐事(全方位),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评判一种民主形式好不好,实践*有说服力,人民*有发言权。全过程人民民主既能确保人民充分享有各方面权利(*广泛),又能有效促进国家治理高效和社会和谐稳定(*管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实),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2)如何坚持和完善: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统治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 2.基本政治制度(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是保障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和基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人民民主的共同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基层民主的特点:直接性。 3.重要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是建立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由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派生而来,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政治制度,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相衔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运行。 4.全面发展协商民主(1)是什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2)重要性: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3)两种民主形式都重要: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4)举措: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2)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3)统战工作的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大公约数、画出*大同心圆。(4)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5)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2)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3)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第九章、全面依法治国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全面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 (1)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3.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哪些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大的区别。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湘成招”助您顺利通过成考!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统筹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1)全面依法治国涉及一系列重大关系、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问题。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2)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具有*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2)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 3.如何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法治中国建设的工作布局是什么? (1)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3)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为什么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2)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3)文化繁荣兴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4)文化繁荣兴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基础。 2.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依据)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根植在中国人内心,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 (2)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1.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历史的结论。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2.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哪些举措?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2)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3.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1)新闻舆论工作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位要求。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2)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和放大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前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1.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注重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抓好重点人群(党员、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青年)。 2.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 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 2.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