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新励成口才培训

现代的“收到”和古代的“诺”/“嗻”有什么不同?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3日

古今回应,文化传承的脉络在现代社交和工作场景中,我们常常会...

古今回应,文化传承的脉络在现代社交和工作场景中,我们常常会用“收到”来回复信息,确认自己已经知晓对方传达的内容。而在古代,人们则常用更简约的一些字眼来进行回应。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现代的“收到”与古代的“诺”“嗻”既有功能性的相似,也存在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的显著差异,具体如何,今天的文章,和伙伴们分享它们的相关知识。

首先,作为回应指令的功能性而言,三者都用于表示对指令或信息的确认。现代职场中的“收到”常用于回应上级通知(如“收到邮件”“收到任务”),古代“诺”则是下级对上级命令的应答(如《史记》鸿门宴中刘邦对项伯的回应)。清朝的“嗻”也用于仆役对主人的应诺(如“嗻,奴才这就去办”)。现代“收到”虽淡化等级,但在职场中仍隐含对上级指示的遵从。尤其是在工作群、聊天软件里,“收到”成了高频词汇。它简洁明了,能快速向对方反馈自己的状态。这其实和古代使用“诺”“嗻”有着相似的功能,都是一种确认性的回应,表明自己已经接收并知晓了相关内容的意思。

“诺”是是汉语固有词汇,源自商周时期。“诺”最初表示应答的声音,用于表示同意或应允。例如,《诗·鲁颂·閟宫》中提到“莫敢不诺”,意思是没有人敢不答应。而随着语义的引申,“诺”除了口头应称,也逐渐成为了一项具备仪式性的行为,例如,“唱喏(re)”需结合叉手礼,是古代交际的一项重要礼仪。除了口头应称,也逐渐常用于批字公文尾部,表示许可,相当于现代的签字。例如,《后汉书·党锢传序》中提到“南阳宗佐画诺”,意思是宗佐在公文上批字表示同意。

而“嗻”为满语借词,是清朝时期满语的音译,主要是指清代特定官场环境下,奴才对主子的一种专用应答词,强化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层级关系的体现“诺”和“嗻”均需遵循严格的尊卑礼仪,综合来看,“诺”在古代使用范围相对广一些,在秦汉时期,它是比较通用的应答语,不仅用于下级对上级,在平辈之间也可使用。

隋唐后“诺”逐渐被“是”取代,清朝“嗻”又因政权更迭兴起;而现代“收到”的普及与信息时代高效沟通的需求直接相关。现代“收到”不分地位高低,既可用于职场回复领导同事,也可用于日常生活接收讯息。但无论是现代的“收到”,还是古代的各种字眼,其核心作用都是向发出信息者表明自己已经接收并知晓了相关内容。而在职场工作中,在员工回复领导一连串的“收到”下,我们更能看到团队的高效写作和对指令的重视,也能给予发布信息者军令如山、执行有力的的期待。即便是一对一沟通,简单一句“收到”也是一种告知领导任务已了解,会按要求推进的浓缩台词。从“诺”“嗻”到“收到”,应答词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结构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古代强调等级与礼仪,现代则追求效率与普适性。尽管诸如上文所说,许多具备时代特色的字眼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其承载的尊重与秩序意识仍为现代职场文化提供历史参照。这种共性反映了人类沟通中对信息确认的基本需求,跨越时空一直存在。

沟通表达无处不在,想要系统提升可长按识别上图领取免费体验。新励成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20年来一直专注于以演讲、沟通为核心的软实力教育培训,是在国内从事演讲口才、人际沟通和成功素质训练的专业机构。2024年,经过国际知名国际知名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严格评估与认证,新励成荣获“中国演讲口才培训行业用户规模第*”的殊荣。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累计培养了400+讲师,累计为34万+人次和200余家企业提供演讲口才、人际沟通、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学训中心直盟体系,多维共生的软实力教育培训业务型态。欢迎到访线下学训中心了解更多!

加微信咨询
李老师 @新励成口才培训
微信号:137******31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我真没想到:Deepseek能干碎我工作的这10年 职场进步的速度取决于你的闭环思维 归零,再出发!新励成2025年学习型春节培训圆满结束! 【2025·课程评审】革故鼎新、弦歌不辍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