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末90初时代生人的世界里,大多数的伙伴们其实都不认可...
在80末90初时代生人的世界里,大多数的伙伴们其实都不认可“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概念,想要随着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乘风而起,哪怕不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依靠平台小富即安也行。在或迷茫或坚信着自己的能力会克服所谓的“不稳定”的初出茅庐之后,大多数人确实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企业共同发展获得报酬。但随着AI的发展,尤其是近期Deepseek等工具的强势来临,许多互联网伙伴们其实都产生了一些恐慌——虽然已经来到工作的第十年,但是否真的有不可取代的人力价值?过去的这些年,我到底拥有了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
甚至是,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是不得不跟上时代才能养家糊口的活计,还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热爱而真正对世界有所贡献的理想?今天的文章,采访了两位分属教育行业不同细分赛道的伙伴,看看他们当下的心得和感触如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KT 38岁教育行业-口才培训|广东广州13年 投放经理入行前三年,我是个被KPI抽着转的陀螺。记得在第*家公司,连续三个月熬夜做信息流投放,转化率却卡在0.8%死活上不去的时候,老板把咖啡杯砸在会议桌上的声音,至今还会在业绩压力大时闪回,是我一辈子的梦魇。那时赌着一口气,想证明自己不是“带不动的菜鸟”,到处找线上课程线下讲座学习投放,厚着脸皮请了很多同行大佬吃饭,才摸索到一些思路快长。第五年,当上部门负责人后,才发现或许真正的挑战不在数据而在人心。有次团队为赶双11节点全员加班,却因为时效性不足错过了*佳时机,白白便宜了对家,气得我忍不住破口大骂了一晚上。凌晨三点,收到实习生确诊焦虑症的辞职信,才惊觉自己活成了当年*讨厌的“暴君上司”。那次跳槽不是为涨薪,而是想逃离自我厌恶的漩涡。
现在38岁,白天盯着ROI较劲,晚上要赶在7点前接女儿放学,在路上闲聊沟通今天的收获和经历。这是因为去年知晓了孩子有被校园霸凌的遭遇,在想要教她如何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拒绝的那段时间里,我又回到了当年厚着脸皮请教同行的状态,询问同为口才培训公司的讲师同事们,获得了从“开口”到“开心”的珍贵经验。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终于她不再畏畏缩缩闭口不提校园生活,有了挂在嘴边,邀请回家的伙伴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口才培训行业干了十年。虽然本职工作是数据,是市场,但本质上,这一行业贩卖的从来不是话术套路,而是让人有表达和被听见的勇气,这是AI无法取代的东西。数据是瞬息万变的,但用户眼睛里的光不会。教育行业背景下我们发布的每一条广告,都是一个路径、一种希望,而我们不过是传递火把的普通人。
John 即将35岁教育行业-人力资源|广东深圳10年 项目总监在结束中国移动客服这项每天都要吃润喉糖的工作之后,我误打误撞进入了人力资源的领域。刚开始其实只是找个普通的文职岗位,赶上了人力部门借调,囫囵吞枣学习了一些人资管理的知识。回到原岗位之后,就想跳个槽试试能不能吃上这碗饭,哪怕是初创公司兼管人事行政,也是个不错的跳板。误打误撞还真让我找到了这样的工作,只是很可惜遇上了一个变化无常朝令夕改的老板,尽管工作本身确实让我边干边学了不少,但领导总是变卦的情况下其实还是经常一头雾水,没能形成自己的经验总结。还好有互联网的存在,我知道了原来线上也有人资管理学习模式。我很快发现那引以为傲的200人线下培训会经验,做过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制度原来都是如此粗糙简陋,于是我立刻萌生想法:“我要去那家公司镀个金!”
谁曾想,这层“金”就镀到了今天。HR的世界实在太有魅力了,受过教育的我也想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知道不是科班出身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得以进入这行。所以一年又一年,通过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做客服时候练就的“人肉匹配”绝活应用在工作中,将人效比、离职率、胜任力等知识点拆解出来,分享给更多伙伴,我渐渐从一个几乎懵懂的新手逐渐成为带团队的人。但AI打了我个措手不及。24年年末,坐在办公室核对年终报表时,看着团队自研的AI培训系统在Deepseek上跑出来的成果,那个下午,我端着冷咖啡脑袋空白久久说不出话。即将35岁,卡在瓶颈期的HR老狗,曾经以为能看清每个员工的晋升曲线,在那一瞬间意识到,因为科技竞速的发展,已经算不准自己的未来。中年危机的本质,或许正是错把经验当成了不可替代性。
但还好我天性的野蛮生长学习思维仍然不曾被我抛下。就在春节假期到这几天的功夫里,我深度学习了一番Deepseek。然后我发现,在将带团队的经验和训练AI结合起来,把多年积累的人资知识转化为特征标签,职业咨询的话术沉淀为对话树,体系化的绩效和发展曲线等输入可迭代的算法之后,当机器“读”懂了我,反而让我腾出手来,重燃起新的激情。我相信,AI不会让我失业,反而能帮助我腾出手来做真正属于“人”的事——系统解决不了的职业阵痛,算法解释不清的转型焦虑,人力资源教育的目标其实并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智。与科技共生之后,或许我们更能规避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更加精简地决策和管理,更加高效地工作,更好地平衡生活。
采访对象原创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转载工作十年的伙伴们,大多在32岁至40岁之间,有些人正在经历35岁中年危机的焦虑、有些人面对AI浪潮选择迎难而上积极突破、有些人仍然认为生活和工作平衡最重要,要保持热爱活在当下、也有些人觉得疲惫不堪,不知道如何向上发展甚至维持生计...希望大家都能突破舒适区,面对AI浪潮的挑战,找回属于“人”的本心,更高效或更人性化地去找到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如果你也在如今的行业或是职位工作了十年以上,面对时代浪潮,你是否具有不一样的成长和感触?欢迎留言评论,和更多伙伴们分享。想要系统学习口才表达、职场思维、人生定位等软实力技能,欢迎长按识别下图领取线下免费体验。体验含专业DISC性格测试、口才能力测评及辅导。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