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龙文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4日

中国人的浪漫,*美不过二十四节气。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

中国人的浪漫,*美不过二十四节气。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清明节由何而来?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谚语有哪些?如何在这特殊的日子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清明之日“桐始华”,“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

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进洞),日“田鼠化为鴽”,鴽(rú),鹌鹑之类。田鼠,阴类;鴽,阳类;古人认为,阳气盛,阴物化为阳物。

三候虹始见(出现彩虹)再五日“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踏青春游“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放风筝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戴柳、插柳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先吐出新绿。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吃青团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取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作团子。

清明·诗词

清 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谚语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清明雾浓,一日天晴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螺,抵只鹅·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生命教育

在清明节时,人们通常扫墓祭祖、寄托哀思,每到这时,家长常会遇到孩子询问“什么是死亡”,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家长们不要避讳和孩子们提起死亡,也不要用一些不恰当的玩笑来加深孩子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迷茫。在清明节,家长可以通过祭祖仪式感知生命延续,让孩子明白死亡是自然过程而非消失,帮助孩子学会在纪念中延续家族记忆,学会用感恩替代恐惧。还可以通过踏青观察动植物,理解生命多样性与成长规律,让孩子们去感受自然生命力。通过科学引导和情感支持,孩子也会逐步理解:生命如春草般轮回,思念让逝去的人永远鲜活。这种认知能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生命议题时,多一份从容与敬畏。

2025青岛中考家长请注意!掌握最新升学政策?[2025最新升学政策资料][历年中考&模拟考真题分享]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早准备,早规划,升学少踩坑!扫描二维码获取专业中考指南↓↓↓

加微信咨询
孙老师 @龙文教育
微信号:176******07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圆心角和圆周角究竟是什么关系?看老师如何利用圆心角规律解题~ 【2025青岛龙文XSC诊断考丨带你“狂飙”初中!】 巧用一元一次方程:破解利润谜题 绝对值难题别发愁!看老师如何拆解绝对值玄机 今日砺剑,师道闪光|直击青岛龙文春季教师晋级大赛现场
相关课程
标准版
教育宝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