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苏嵌教育

为什么外卖小哥我们不喊“外卖大哥”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9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上穿制服的人总被喊作"小哥"。送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上穿制服的人总被喊作"小哥"。送餐的电动车刚刹住车,楼道里就响起"外卖小哥到了";快递柜前扫码的人还没转身,邻居已经探出头说"快递小哥放门口就行";就连京东物流车开进小区,保安大爷都会扯着嗓子喊"京东小哥又来了"。

这种称呼像春天的柳絮,不知不觉就飘满了城市每个角落。仔细想想确实有意思——明明都是成年男性,为什么非要加个"小"字?要是按年龄算,三十多岁的配送员比比皆是,比很多叫他们"小哥"的顾客都年长。可偏偏没人喊"大哥",仿佛这个称呼被施了魔法,在某个瞬间突然从人们嘴里消失了。要说亲切感,"小哥"确实比冷冰冰的"师傅"多了几分温度。二十年前胡同里喊"送煤气的",十年前小区里叫"送水的",现在变成"快递小哥",称呼的变化里藏着时代变迁。移动互联网把服务距离压缩到手机屏幕之间,可屏幕那头具体的人,总得有个既亲近又不越界的称呼。"大哥"这个词在北方带着江湖气。早些年的批发市场里,摊主们互称"张哥李哥";出租车司机遇上问路的,开口就是"大哥去哪儿";就连胡同口下象棋的大爷们,棋盘上厮杀时也满嘴"老哥让着点"。可到了送货上门这种单次交易场景,"大哥"就显得过于热络,像强行要跟人家拜把子似的。年轻人更愿意用"小哥"来保持微妙的平衡。既承认对方是提供服务的人,又不想显得太居高临下;既要表达谢意,又不愿发展成更深入的关系。这种分寸感在都市人际关系中格外重要,就像电梯里遇见邻居的微笑,足够友好,但绝不越界。企业也在推波助澜。招聘广告里写着"招募快递小哥",培训手册标注"小哥服务规范",就连配送APP的提示音都是"您的小哥正在路上"。当平台把劳动者统称为"小哥",顾客自然跟着改口。这个标签化的称呼,既模糊了个体差异,又强化了职业属性,无形中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移动的配送符号。有趣的是同样骑电动车,代驾司机就不会被叫"小哥"。或许在人们潜意识里,代驾处理的是醉酒这类私人事务,需要更成熟的形象;而配送服务更标准化,"小哥"的青春气息恰好匹配高效快捷的期待。这种心理投射就像我们总希望幼儿园老师温柔可亲,却不会要求律师也保持甜美笑容。更深层的变化藏在语言习惯里。网络用语消解了传统称谓的严肃性,"小姐姐""小哥哥"从二次元破圈,变成日常交流的润滑剂。当"亲""亲"在淘宝客服对话框里跳动,"小哥"自然成为线下服务的延伸称呼。这种语言迭代速度比想象中更快,十年前还觉得"亲"字肉麻的七零后,现在收快递时也会脱口而出"谢谢小哥"。不过总有人不适应这种变化。我家楼下超市老板娘坚持喊"送货的师傅",她说"小哥听着像叫自家弟弟,可人家明明靠力气吃饭"。菜鸟驿站的王叔更直接:"叫我老王就行,什么小哥大哥的,都是打份工。"这些坚持传统称呼的人,倒给格式化的人际关系添了点人情味。或许再过十年,"小哥"也会变成过时的叫法。就像"同志""师傅"逐渐退场,新的称呼会带着新时代的气息涌进来。但眼下满街跑的"小哥"们确实成了城市毛细血管里的红细胞,他们车筐里载着热乎的饭菜、期待已久的包裹,还有这个时代特有的称呼密码。青年研究室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1、90后应该有多少存款?有人说90后人均存款几十万,也有人说自己还在“月光”边缘挣扎。2、广东36年老大哥的地位差点被江苏超越,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啥3、2024年居民存款总额暴涨!都说经济不好,到底谁在偷偷存钱?

加微信咨询
徐老师 @南京苏嵌教育
微信号:151******60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为何大学开设的专业总是落后社会需求5到10年 地铁口电动车成灾,你的城市也病了吗? 拒绝加班怒怼领导,00后正在用清醒颠覆职场 留学花费百万,回国月薪6000!血亏还是血赚? 博士学历光环不再?揭秘高材生就业难背后的残酷真相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