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IA艺盟

Sketchbook翻翻看(下)|分类越多,越孤独?他用一根树枝告诉你“我们其实都一样”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3日

#BTEC#sketchbook(*本期《翻翻看》视频内容...

#BTEC#sketchbook(*本期《翻翻看》视频内容在文尾)被分得越细,越难找到共鸣?——这位BTEC学生用“异化”主题反思万物的相似性今天由预科中心的希雅老师,以视频加解说的形式深入分析,带大家了解sketchbook的具体内容,以及最终成品展示。色彩提取、显微镜观察、动态设计、场景还原——这是一个用视觉串联“人、植物与宇宙”的项目,也是一位BTEC学生在实验艺术路径上的深度尝试。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想好了结果的项目,而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每一段探索都带来了新的发现,最后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居然能走到“万物归一”这一步。

从图像中提炼颜色找到自己的视觉语言

他先对自己以往创作的图像进行了复盘。他观察了在这些图像中反复出现的色彩,并用圆点、色块等方式对高频颜色进行归纳和整理。这个步骤不仅帮助他确立了“酸性色调”作为主视觉风格,也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统一的色彩逻辑基础。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创作风格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可以通过提炼与分析得出的。

从中医、植物到微观结构的视觉联想

他开始围绕自己调研时提出的关键词继续深入——“中医、脉络、神经、细胞”。他说他总觉得这些东西和植物之间有某种共通之处。于是他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集了一些植物样本,带回工作室用显微镜观察。没想到,这一看就打开了新世界。他拍下的那些显微镜图像不仅色彩和他之前总结的色调高度吻合,结构上也让人联想到血管、神经、呼吸系统……植物和人类在微观层面上的结构相似性被他“看见”了。

他还做了视觉对比图,把这些细胞状图像和中医图谱、神经结构图、树叶脉络图放在一起,进行了一轮图像叠加和视觉研究。这让项目的哲学维度开始浮现——我们和自然,到底有多像?

用AI和TouchDesigner探索万物的生成逻辑

在项目进入实验阶段之后,他开始尝试新的创作工具:AI生成图像 + TouchDesigner动态图像合成。

他受一位艺术家的启发——那位艺术家从一张苹果的照片出发,用AI做出上百张不同形态的变体图像,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他也做了类似的尝试。把前期拍下的植物微观图像,导入AI模型中生成多种迭代图像,再进行拼贴、处理、二次组合。这些图像变得越来越陌生,也越来越抽象。然后,他用TouchDesigner做了一轮动态处理。通过拉伸、叠加、扰动、旋转等手段,把二维图像做成了具有流动性的视觉结构。在他看来,这些看似杂乱的图像,背后其实藏着的是一种统一的“生成逻辑”。

把项目送回公园感受万物的相似性

项目的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能不能让这个作品,回到它最初发生的地方?他自己设计了一套二维码导览系统,把最终的动态影像作品藏进奥森的几个角落。观众可以拿着他的导览图,在公园里一边散步,一边扫码看到这些微观世界的动态图像。

这种“现实+虚拟”的体验方式,有点像一次轻型的装置艺术展:你以为你在看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但点开二维码看到的却是它们的内在结构、颜色逻辑,甚至是它们和人类、宇宙之间的某种隐形联系。整个项目也就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很完整的闭环:从自然中提取、在技术中重构、再放回自然中 。

以上就是我们本期的《翻翻看》系列内容,欢迎持续关注。2025-2026年度BTEC课程正在火热招生中,我们将继续携手英方认证课程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日制、系统化的艺术预科支持。如果你也想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套有深度、有风格的作品集,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并关注,小助理带你详细了解我们的BTEC艺术设计课程。 本期翻翻看视频 

 往期翻翻看视频 

相关资讯
巴黎奥运带火 “公共艺术”,这些院校正在培养未来的城市创造者 巴黎奥运带火 “公共艺术”,这些院校正在培养未来的城市创造者 “非遗 + 留学” 新思路:如何用苗绣、漆器敲开伦艺大门? “非遗 + 留学” 新思路:如何用苗绣、漆器敲开伦艺大门? 艺术留学干货 | 作品集选题的 “独门秘籍”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