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IA艺盟

液体编织workshop回顾 |透明软管、液体节奏、动态结构,两天带你跨界玩转结构与材料表达!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2日

#workshop#液体编织 #作品集如果说设计是把“看不...

#workshop#液体编织 #作品集如果说设计是把“看不见的概念”变成“可见的体验”,那我们这场刚结束的液体编织 × 动态结构工作坊,正是一次将技术手段与艺术语言融合的真实演练。上周我们用两天时间带着学生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颇具挑战的创作尝试:用透明软管和Arduino,把液体编织成结构,把节奏变成空间语言。这次Workshop的主题是「液体×结构×控制逻辑」。课程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材料、技术与控制机制,将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成可以“感知”的创作形式。同学们都创作出了哪些有趣的作品?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精彩成果吧!

创作成果展示用液体编出了什么?

同学们的作品用不同的路径和不同的实验结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彼此对“液体 × 结构”的独特理解,也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新的灵感和想法。

这些作品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每一件看似“流动”的装置背后,其实都藏着同学们对材料、结构和控制逻辑的不断尝试与打磨。接下来,就由小助理带大家一步步揭晓它们的创作过程!

Day1 | 先认识液体再让它开口“说话”

上午:理论入门 + 材料理解第一天上午,我们先从“液体编织”到底是什么讲起。老师详细讲解了它的发展背景、交互逻辑、控制技术,还介绍了一批国际上以液态材料为媒介的代表艺术家案例。

大家也初步了解了液态材料和纤维结构之间是怎么产生联系的,以及做这类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基础材料。

下午:结构实验 + 编织实践下半天进入动手环节,大家开始尝试不同的软管编织方式(螺旋式、封闭式、分支式……),观察不同结构对流动路径的影响。看似简单的结构设计,其实在建构空间节奏和液体运动方式上扮演着核心角色。

通过材料调配实验,同学们开始感知液体的固化时间、粘稠度变化、颜色扩散等参数,为第二天的系统搭建做准备。

Day2 | 加点“控制力”让液体跟着你走

上午:编织组装 + 技术实现第二天,课程正式进入“技术输出”环节。我们将课程重点放在了“控制”与“偶然”的关系上。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在一个限定的结构中,液体还能流出多少种可能?我们现场学习了如何用模具配合非织造布料进行造型实验,探索材料在不同结构下的流动路径与表现方式。紧接着,老师也现场演示了如何用模具和非织造布料,配合液态材料来进行成型。随后,大家分组动手做实验,尝试不同的流动方式和材料组合。同学们开始尝试用程序设定流动节奏、用传感器触发水泵启动,用技术思维为作品注入“控制逻辑”。焊接线路、调试参数、测试流速......完成从结构到交互的全流程技术实现。

下午:作品整合 + 动态装置创作下午是自由创作时间。大家将前一日的结构成果与当天搭建的流动机制结合,创作出一件真正具有动态表现力的液体编织装置。有人用“呼吸”模拟节奏脉动,有人用掌控感应来引发流动变化,还有人通过液体色彩与流速表达情绪波动与时间感知。老师全程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可控”与“不可控”。

最后,大家围绕各自完成的液体编织作品展开了小型讲评与创作分享。每位同学都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到流动控制,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思考方向。这场分享在现场碰撞出了许多新的灵感和讨论,也让这场两天的实验之旅有了更完整的收获与延伸。

对正在准备作品集的学生来说,“液体、软体、控制”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美术无关的词,其实正是艺术院校越来越重视的能力体现。这次课程不仅让大家获得了新的媒介处理技能,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只有画画才是视觉表达”的思维惯性。未来,无论你申请的是空间设计、艺术科技、服装结构还是装置艺术,“会动的结构+清晰的概念”都可能成为你作品集中*独特的亮点。如果你也想加入我们的实验课堂、挑战跨媒介创作、构建具备表达力的作品集,欢迎持续关注我们,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理咨询!

相关资讯
最新爆料!这些英国大学新增艺术类专业,还能接受转专业申请! 作品集难题有救啦!前考官Arthur亲授Workshop来帮忙! 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次终于轮到我开讲了!——学生作品集Group Critique回顾 不会剪辑也能做出有质感的作品集?iaia × 颂艺术中心,可视化影像Workshop来教你! 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次终于轮到我开讲了!——学生作品集Group Critique回顾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