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IA艺盟

模拟国际艺术课堂 | 前考官带你体验真正的“Group Critique 批评课”!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艺术留学#前考官 #批评课在很多国内课堂上,老师讲、学生...

#艺术留学#前考官 #批评课在很多国内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是*常见的模式。老师负责把知识讲明白,学生认真记笔记、完成作业,效率其实挺高的。但也正因为节奏快、信息量大,很多时候学生的角色是比较被动的,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国外的艺术课堂,课堂的节奏和结构就不太一样了。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每个人都要发言、提问、表达观点,甚至挑战别人的想法。老师也不再是“讲评官”,而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大家把话讲清楚,把思路讲透。*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际艺术学校非常常见的一种课——Group Critique。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轮流上台展示作品,讲讲自己的创作思路、调研过程、表达方式。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老师也会给出反馈和引导。整节课下来,思维是碰撞的,语言是流动的,学生是一直在“动脑、动口”的。那Group Critique到底有什么特别?对艺术学习又有什么帮助?

在Group Critique里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

Group Critique直译为“集体批评”,是国际艺术类院校普遍采用的课堂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视觉分析能力。课堂通常由学生主导,老师作为引导者,从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开放、尊重、深入的交流氛围。在伦敦艺术大学(UAL)、皇家艺术学院(RCA)、帕森斯(Parsons)等顶级艺术院校的课堂上,Group Critique 几乎是每个项目的核心环节。每当一个阶段的项目初步完成,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聆听其他同学和导师的反馈。

一节标准的批评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轮流发言:每位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艺术术语清晰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同伴反馈:小组成员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与建议教师引导:老师并不下结论,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走得更深批评术语训练:从“你觉得好不好看”上升到“构图是否合理”“色彩是否符合语境”等更专业的分析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是下判断的“裁判”,而是引导讨论的“主持人”;学生不是“被动听评”的对象,而是参与建构讨论的主体。这不仅是对作品的剖析,更是对批判性思维、视觉语言与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

为什么中国学生一到国外批评课就会不太习惯?

在一场标准的批评课上,学生通常需要做到这些事:把自己的创作逻辑和调研过程讲清楚,而不是只说“我想表达一种情绪”;用准确的艺术术语来描述和分析作品,比如构图、色彩、语境、象征等等;给同学的作品提建议,要具体、有方向,不能只是“我觉得还不错”;在表达观点时要尊重他人,被别人批评时也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所以你会发现,国外课堂里的“批评”,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它既是语言输出,也是逻辑推理;既考验专业素养,也锻炼沟通能力。

对于很多刚进入国际艺术课堂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一关确实不太好过。一开始,大家*常见的反应就是——不太敢讲。有的是因为没想清楚作品背后的逻辑,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的是怕讲得不专业、说错话;还有的是习惯了老师说、自己听,突然要站出来表达,还得提问、还得评论别人,确实有点不适应。这时候你就会明白,在这门课上,不光是作品要有深度,你的语言和思考也得跟上。Group Critique 不只是“评价”,它更像是一场专业思维能力的公开练习。这种课堂形式,和我们熟悉的教学方式不太一样。它的难,不在技巧,而在表达;难的也不是说话,而是你是否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表达什么,用了什么方式,还可以改进什么。但也正因为它难,它才更有价值。

中国学生怎样才能适应这种课堂

其实,适应 Group Critique 这件事,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很多学生以为,批评课的重点是“说得好听”“说得专业”,但其实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作品,愿不愿意去聆听、去讨论、去调整。

如果你刚开始接触这种课堂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先把自己的创作逻辑想清楚不需要一开始就用很复杂的词,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个作品、用了什么方式、想表达什么。哪怕只讲一件事,但说得有条理、有思考,也会很有说服力。2. 学习用“艺术语言”表达把“我觉得这张图挺好看”换成“我觉得它的色彩关系比较有张力”;把“我想表现一种情绪”换成“我希望通过模糊边界和暗色调传达不安感”。这些术语不是为了“说得高大上”,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创作背后的判断。语言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说得越具体,你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深。3. 多观察别人是怎么讲的不要怕别人讲得比你好,正因为有人讲得好,你才更能学习表达的方式。看看别的同学怎么分析作品、怎么回应问题,你会慢慢找到自己的表达节奏。4. 允许自己“说不好”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开始说不清楚是正常的,很多国外学生也不是一上来就能侃侃而谈,大家都是在不断的表达、被问、再表达中成长起来的。只要你愿意试错,愿意继续说下去,就已经在进步了。

前考官亲授带你沉浸式体验国外真正的学术模式

适应国际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你越早开始练习,越早开始表达,就越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在 iaia艺宬的艺术课程中,特别开设了模拟国际课堂的 Group Critique 批评课。本次课程由Arthur Cefai,艺术与设计官方前考官,艺术预科原始设计者之一,iaia艺宬学术指导导师,英国/法国活跃跨学科艺术家,亲自担任主讲导师。

Arthur将为学生还原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批评课现场”。这不仅是一节课,更是一种国际艺术教育逻辑的灌输。他会带学生从社会、文化、个体等多维度切入,思考一个作品的背景、概念与视觉呈现之间的关联。

课程时间:8月27日 10:00-13:00本次课程将包括:? Group Critique 理论导入与术语训练? “艺术批评四步法”实操讲解(描述、分析、解读、评价)? 小组轮流发言 + 导师公开点评? 与同伴共同探讨主题,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能力? 面向Unit 1项目的深度拆解与调研方向指导这一节课,改变的不只是作品质量,而是你看待创作的方式。Critique的*大意义,不是让别人指出你的问题,而是让你学会自己“拆”作品,用逻辑搭建视觉语言,在艺术世界中真正开口说话。

这是一次沉浸式体验国际艺术课堂的机会,更是一次为未来发声的训练。下一次,当你面对一个命题,脑中不再只是“我想表达情绪”,而是能说出“我希望从文化结构中拆解出个体情绪的视觉逻辑”,那就说明——你的思维,正在向国际靠拢。如果你想申请艺术类大学,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或者已经有初步项目,但卡在结构、表达、逻辑上;面试紧张、不敢开口、缺乏表达训练;以及想感受真实国外艺术课堂氛围......我们都非常期待你加入Arthur老师的现场课堂,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理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相关资讯
作品集难题有救啦!前考官Arthur亲授Workshop来帮忙! 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次终于轮到我开讲了!——学生作品集Group Critique回顾 不会剪辑也能做出有质感的作品集?iaia × 颂艺术中心,可视化影像Workshop来教你! 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次终于轮到我开讲了!——学生作品集Group Critique回顾 别急着“抄风格”!作品集同质化严重?这样做才有“个人风格”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