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IA艺盟

别急着“抄风格”!作品集同质化严重?这样做才有“个人风格”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作品集风格#调研 #艺术留学最近,不少学生在做作品集时都...

#作品集风格#调研 #艺术留学

最近,不少学生在做作品集时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老师,我该做哪个风格?”“某某学姐画得像 Daniel Arsham,我也要做破碎美学。”“Pinterest 上火的 collage,套个模板就行了吧?”但其实,这种“风格复制”不仅无法打动考官,反而会让你的作品集陷入“模板化、网红化、无记忆点”的尴尬境地。在国际艺术院校眼里,风格不是模仿,而是思考方式、审美判断、经验积累的沉淀。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个人风格”?怎样才能跳出“同质化”的陷阱,打造一个独特又有力量的作品集?

AI来势汹汹插画师何去何从

同质化作品集的问题,其实不在于参考,而在于盲目照搬、忽略思考。很多学生在平台刷到爆款图就开始“模仿项目结构 + 视觉风格”,但忽略了:项目背后的选题逻辑调研与实验的路径链条最终呈现与创作者经历的连接感这些才是国际院校真正关心的。RCA视觉传达系老师在入学访谈中曾提到:“我们更想看到你如何思考、怎么推演,而不是你最终用哪种‘外壳’包装你的项目。”

真正的“个人风格”,是这样炼成的

1. 从自身兴趣/经历出发,建立独立叙事系统你关注什么?你生活中*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你怎么思考问题?这些构成你创作的原点。一位iaia同学曾因长期在家照顾失聪亲人,做了一组关于“沉默社会”的声音装置项目,视觉简洁但情感浓烈。作品因真实、深刻而被RCA、UAL双录取。小建议:用文字梳理自己过往的3个印象深刻的生活瞬间或经历,并思考这些如何转化为创作主题。

2. 调研+试验,是个人风格的“实验室”“风格”不是决定好之后直接输出,而是在调研与反复实验中自然形成的。你在使用哪种媒介?你是喜欢重构、拼贴、分解、还是线性叙事?你是偏向结构理性,还是偏向情感抒发?小建议:不要急于做“完整项目”,先花2-3周只做调研实验,用不同媒介表达一个主题,然后回头审视你倾向的风格。

3. 提炼关键词,让“风格”成为视觉+思想的一致表达真正优秀的作品集,风格不是只体现在画面美感上,而是在:项目命题的“反复性”(你总围绕某个母题)媒介的“偏好性”(你总回到某种手法)语言的“趋同性”(你总倾向某种叙事方式)这些都能反映出你是谁、你怎么表达、你怎么思考——而这才是院校眼中的“风格”。小建议:回顾你近5个项目,试着列出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记忆”、“权力”、“身体”、“孤独”……从这些词中提炼出风格线索。

建立风格前,先停止风格焦虑

风格不是“选一个”,而是“长出来”的。你可以没有风格,但不能没有思考。你可以尝试很多媒介,但不能一直在抄别人的项目结构。最终打动院校的,从来不是“做得像谁”,而是“你就是你”。如果你也正在准备作品集,但总觉得“像不像别人”成了焦虑来源,不如来iaia试听一节作品集诊断课,我们帮你找出你创作路径里的“风格雏形”。扫码添加小艺师姐,获取你的作品集建议。

相关资讯
作品集难题有救啦!前考官Arthur亲授Workshop来帮忙! 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次终于轮到我开讲了!——学生作品集Group Critique回顾 不会剪辑也能做出有质感的作品集?iaia × 颂艺术中心,可视化影像Workshop来教你! 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次终于轮到我开讲了!——学生作品集Group Critique回顾 别急着“抄风格”!作品集同质化严重?这样做才有“个人风格”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