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的时候,学业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加上对眼下学的东西既没兴趣也不擅长——琢磨了好久,她决定转体制外,读A level、考雅思,准备出国。国外课程选得多,艺术这块尤其鼓励试不同方向、自由表达——她一下就觉得,这才是适合自己的地方。最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她在另一家机构学...
初三下的时候,学业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加上对眼下学的东西既没兴趣也不擅长——琢磨了好久,她决定转体制外,读A level、考雅思,准备出国。国外课程选得多,艺术这块尤其鼓励试不同方向、自由表达——她一下就觉得,这才是适合自己的地方。
最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她在另一家机构学过,可毕竟是第一次碰这个,好多疑问没解决,越学越挫败,最后干脆换了地方。到野生之后,老师知道她对专业不熟,先给她排了段基础课——补艺术史、练绘画技巧,慢慢把底子垫扎实了。
第*个项目“Belonging”讲的是归属感。这个项目是她对“归属”的琢磨,其实也是在找自己——小时候总搬家转学,她老想:没有归属感到底会怎样?归属感到底从哪来?又是什么意思?这事她翻来覆去想了好久。归属感是构建身份和自我意识的关键,关系到你怎么定位自己,怎么看和周围的人、物、事、场景的关系。看达米安·赫斯特的作品,她突然明白:该没的早晚得没,保存根本没用——死亡是定数,连那些一开始让你有归属感的东西,最后也会消失。时间在身边东西上留的痕迹,像在提醒你最终的归宿,也给了归属一个答案。最后作品里,她把现实场景和超现实的想头揉在一起,要讲的就是“消亡里的归属感”——既有安全感,又带着股陌生的距离感。
第二个项目“The Last Child”是对低生育率未来的瞎想。东亚低生育率这事越来越严重,她想通过这个项目说点担心:要是生育率一直降,人类还能续上吗?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现在都是脑力劳动挣钱,不像农业社会,孩子能直接帮家里干活——养个孩子要等好久才能有“回报”;再加上工资大部分都交了房租、还了贷款,剩下能自己花、能养孩子的钱没多少。生活压力大,再加上越来越多女性想独立,好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孩子——这种观念变天就用了几年。看了《人类之子》,她决定用荒凉阴暗的调子做作品——绘画加装置:废墟里全是土,全世界最后一个婴儿像根救命稻草,发着圣光,被人们举得老高。泥土和土堆代表自然的生机,绕在画布四周;儿童玩具代表新生命,散在土堆里——就是要对比新生的希望和人类延续的戛然而止。
第三个项目“The Right of Being Ignored”是说网络安全的事。灵感就是平时的破事:手机老接到广告、骚扰电话,挂了又来,根本没法根治——因为不管登什么网站、用什么软件,都要填手机号;还有,她发现自己刚在现实里或聊天软件说点什么,转头社交媒体就推相关的,身边人也都有这毛病。她想探讨隐私泄漏的原因、途径和严重性。徐冰剪了全中国监控录像做的《蜻蜓之眼》预告,让她想起楚门——原来我们都跟楚门似的,时刻被盯着。她做了个实验:从快递站拿了20张快递单,上面有地址、电话、寄的东西,然后把这些单子封进塑封袋,跟存自己东西似的收着——就是想证明,拿别人隐私也太容易了。最后成品里,她用马桶代表隐私,马桶周围装了三个显示器,连着手马桶各个角度的摄像头;马桶上坐了个裹黑布的人——明明不想被监视,可还是被盯着。她想再现大家刷社交媒体的状态:被监控、被记录、被分析,最后又推回给你自己。
第四个项目“Our Languages”是反思网络语言的。现在网络用语都特粗糙,要么就是极端情绪,好像大家都不会理性分析、不会自己组织话了——语言变得特廉价。她想讲这种网络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她做了个实验:塑料袋上写满重复的字,套在头上,跟另一个人模拟对话——看着说挺多,其实没交流,最后像被自己的话“堵”得喘不过气。还有个实验是在同一张纸上反复打印20次重复的字,看字迹变模糊、杂乱的过程——强调空洞感。最后作品主要是键盘和手——这俩是用网络语言的工具;用纱布、羊毛毡裹着粘土做的手模,像被霉菌啃了的死肉,挂在半空——就是想说,网络语言把思维裹得死死的:慢慢的,脑子自己不会想、不会说了,全靠网络用语。
她*喜欢第*个项目。做成品前,她做了好多实验摸“归属感”的脾气:一组是“保存和变”——拍枯萎的花、干橘子皮、斑驳的墙皮,记时间和死亡的痕迹;把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叠在一起,造一种流动又不确定的感觉——这不光是现实的样子,也是记忆的样子。她觉得,事物的存在包括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影响人的不只是结果,还有某一刻的状态。所以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人,存在都有起源、发展、死亡,归属感建立在不确定和变化上,没有标准答案。她还画了自画像:背景是碎的,不同衣服代表不同身份,用一根红线把这些身份和自己连起来——意思是拆不开;最后用油画画了家里*让她有归属感的几个场景。另一组实验是“存在的样子”——用穿插的纸板展示记忆的互动和变化,纸板上用丙烯画了失去归属感的场景,试着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造点陌生感,跟现实拉开距离。成品是四幅丙烯画,画的是四个*让她有归属感的场景,也混了想象——那种熟悉又远的感觉,就像没了归属感的滋味。
收到UCL面试通知的时候,她慌得不行,根本不知道该干啥。老师一步步带她准备:先搞懂面试要求,再整回答提纲,改了又改,还模拟面试——慢慢就不慌了,最后面试挺顺。面试第一部分是10分钟对着PPT讲作品集,面试官偶尔打断,问细节——就是看你作品逻辑清不清楚。然后面试官问“为啥选UCL”“为啥选纯艺”“大学第*个项目咋开始”这些问题。她本来就不擅长临场发挥,面对面说话还容易紧张,所以提前列了可能会被问的问题提纲,面试前翻来覆去顺,保证能说顺溜。她尽量表现得有个性、对专业有热情,让面试官觉得她准备好了,还有明确的学习规划。
最后她拿到了UCL(伦敦大学学院)纯艺本科、金史密斯学院纯艺本科、金斯顿大学纯艺本科的offer,还有伦敦艺术大学的艺术设计预科offer。
野生国际艺术留学S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