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里,校园文化是藏在日常里的「成长密码」。山东力明技工学校以「慈爱律己、涵养化育」为核,把文化揉进清晨操场的晨读声、课间围满人的「医药知识小讲堂」,还有能背药名的休闲区里——不仅让超40%学生……,更让中职生摸到「没被落下」的温度,在和谐中圆升学梦,在全面发展里找自己的光。
每天清晨操场的晨读声,是力明的「起床铃」——总有学生捧着书站在树荫下,连风里都飘着单词或中药名。到了课间,「医药知识小讲堂」的社团桌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举着饮片问「这是黄芪还是北芪」,有人翻着笔记抢着答,闹哄哄的,倒比课堂还热乎。
这些活力不是瞎冒的——学校把「慈爱律己、涵养化育」揉进了每一条制度里:班主任每天早自习蹲班,不是盯着背书,是帮住校生掖掖露着的校服角;全校每月一次德育活动,不是拉横幅拍照片,是带学生去社区给老人量血压,把「育人」从会议室搬到了生活里。
建校到现在,数万名毕业生里超40%考进了本科,一直在同类学校排前面。不是靠「死揪」*,是文化把学习变成了「主动的事」——护理专业的实训课,总有学生放学了还留在教室练扎针,握着仿真手臂一遍一遍找血管;药剂专业的学生爱往实训楼旁的休闲区钻,那里摆着绿植和书架,背药名时抬头能看见阳光穿过叶子,比闷在教室效率高多了。
和有些中职「只抓技能」不一样,力明的文化里藏着「全面」两个字。课堂上学扎针、认饮片,课后有20多个社团等着选:书法社的桌子上总摆着没写完的春联,志愿者团队每周去社区养老院,连宿舍文化节都要比「谁的内务*有温度」——有的宿舍贴着手绘的中药图谱,有的挂着一起做的手工灯。22级中药专业的小王说:「以前觉得中职生只要学好技术就行,来了才发现,运动会要全员参与,连我这种跑800米喘的人,都被班主任拉着练接力,那种「没被落下」的感觉,比考高分还开心。」
文化不是口号,得有「摸得着」的载体。实训楼旁边的休闲区,是学生的「秘密基地」:摆着几排书架,上面有专业书也有小说,绿植爬满了栏杆,连桌子都是圆的——方便凑在一起讨论;多媒体教室能装下上百人,社团搞活动时,投影里放着学生自己拍的「中药种植vlog」;连晚自习的灯都选了暖光,不会刺眼睛,适合捧着书慢慢啃。
其实力明的「底气」藏在根里——它是依托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办的,专门收初中、高中、中专应往届毕业生,目标就是帮学生升学。这么多年,数万名学生进了国家计划内的统招专本科,以医药、护理为特色,还有信息、电工、电子、市场营销这些专业,是国家职业技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说「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不是喊口号:近几年学生稳定在95%以上,被评为「山东省升学知名学校」,超40%的学生……。
最后再绕回文化——在这里,「慈爱律己、涵养化育」不是墙上的字,是清晨班主任递过来的温水,是社团里抢着答问题的笑声,是休闲区一起背药名的背影,是晚自习暖光下的书页声。它不是「锦上添花」,是中职生成长里「必须有的温度」——让你在和谐里圆升学梦,在被重视里找到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