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节气知多少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6-8日进入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四时八节”之一,大致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以“闭”代表立秋和立冬;《管子·轻重已》中称立冬为“东始”;《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正式称为“立冬”。01立冬节气物候· ...






冬季节气知多少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6-8日进入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四时八节”之一,大致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以“闭”代表立秋和立冬;《管子·轻重已》中称立冬为“东始”;《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正式称为“立冬”。

01立冬节气物候

· 2025 winter ·立冬是冬季的第*个节气,从立冬日起正式进入了冬天。


一候·水始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意思是说:一候时水面开始结冰,但还不够坚硬。


二候·地始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意思是说:二候时大地开始封冻,但并不会冻裂。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三候时,河流普遍到了枯水期,水位变浅,河里觅食的雉(一种大鸟)飞去越冬,许多大蛤蜊露出水面,这种现象从远处看就像是雉入水变成了蜃(一种蛤蜊)。




02立冬节气饮食习俗

· 2025 winter ·

吃饺子吃饺子:北方地区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饺子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可防止冬天耳朵受冻,同时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秋冬季节之交,象征新旧交替、岁寒安康。

01


补冬进补补冬进补: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北方人常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滋补食材;南方则偏爱鸡鸭鱼肉、药膳炖汤等,如潮汕地区的炣饭、广东的打边炉等,通过饮食补充能量,抵御寒冬。

01


特色美食部分地区还有吃生葱、糍粑、赤豆糯米饭等习俗。南京人立冬吃生葱,认为可抵抗湿寒;湖南、湖北等地打糍粑,寓意丰收团圆;江南地区蒸煮赤豆糯米饭,取糯米暖身、红豆驱邪滋补之意。

01





03立冬节气传统活动

· 2025 winter ·

迎冬祭祖古代天子会在立冬日于北郊迎冬,祭祀北方之神玄冥,民间也会举行冬烝之祭,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岁稔年丰。



冬酿绍兴等地有立冬开始酿酒的传统,称为“冬酿”。人们会在生女儿或儿子的年份酿酒埋藏,待女儿出嫁或儿子中时取出饮用,如“女儿红”“红”等,既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传统酿酒文化的传承。



冬学古代立冬后农闲,家长会送子弟入学拜师,陆游曾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冬学教诲,体现了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04你知道“冬”字的演变过程吗?

提起“冬”字,大家首先联想到的便是寒冷的冬季。然而,最初“冬”字的创造与冬天并无关系。“冬”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段两头被打了结的绳子(两头各有一个圆圈),寓意着“结束”。

在金文中,“冬”的字体结构开始发生根本的改变,整体字形就像是用个东西把“日”(太阳)包了起来,类似冬季“幻日”的自然现象,表示不太温暖了,开始具有冬天寒冷的意思。

发展到小篆时,“冬”字不仅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寒冷的意思也加重了,具体表现为金文形体中的“日”字被去掉,下半部还加了个“欠”(冰)字。

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就把小篆下部的冰字改为两“点儿”,形成了现在的“冬”字。

《说文解字》中对“冬”的解释是“四时尽也”,代表着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季。





05有关立冬的诗词


《立冬》左河水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遍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作冬藏。《立冬即事二首》宋·仇远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宋·钱时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立冬》紫金霜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立冬即事二首》宋·仇远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 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立冬》明·王稚登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立冬日作》陆游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立冬》唐·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