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辰攥着玩具车往沙盘人偶上撞,妈妈刚伸手拦,“啪”一声,玩具车砸在地板上——这是小辰妈妈带他来卓智未来那天的样子。妈妈红着眼眶说,孩子在医院确诊了重度多动障碍,可外人总说她“没教好”,前几天还有家长背地里叫小辰“班级定时炸弹”。小辰蹲在沙盘边,指甲缝里嵌着沙子,抠...
8岁的小辰攥着玩具车往沙盘人偶上撞,妈妈刚伸手拦,“啪”一声,玩具车砸在地板上——这是小辰妈妈带他来卓智未来那天的样子。妈妈红着眼眶说,孩子在医院确诊了重度多动障碍,可外人总说她“没教好”,前几天还有家长背地里叫小辰“班级定时炸弹”。小辰蹲在沙盘边,指甲缝里嵌着沙子,抠得指节发白,妈妈压着声音叹气:“我总在‘孩子只是调皮’和‘他真的有问题’之间绕圈子,快熬不住了。”
小辰的这些表现,其实是ADHD孩子常见的“认知短板”在闹。刚入学时我们给做了CAS认知评估——就是国际上测注意力、记忆力的权威工具,结果他注意力综合分才66(低于70算“很低”),抗干扰和接收性注意力都是1分,计划执行中等偏下。课堂坐不住5分钟,窗外鸟叫、同学翻书都能勾走他的注意力;数学题扫一半就写,常把“35”看成“53”;跟小朋友玩积木,不说话就抢,被拒了直接推倒积木堆;训练时让“先拼拼图再玩记忆棋”,他抓起棋子就玩,早忘了顺序;语文听写才写3个生字就撕本子,说“记不住笔顺”;数学应用题看一眼就喊“我不会”,连步骤都不肯拆。这些不是故意的,是ADHD的神经发育问题——大脑前额叶皮质没长好,管“抑制冲动、记事情、做计划”的执行功能合不拢。
除了认知,情绪和社交也拧巴:拼图拼错了捶桌子,被说两句就哭闹撞头,冷静下来拉着妈妈衣角道歉,却说不清“心里像有团火憋得慌”;想跟小朋友玩,只会拍人肩膀、硬塞玩具,反而被误会;同伴皱眉、后退,他根本看不出是“不想跟他玩”。妈妈说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看法,却用错方法找关注”——这就是社交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没跟上的缘故。
家里的教养方式也给小辰添了堵:妈妈是全职主妇,一开始觉得“撕本子是故意闹脾气”,骂完又躲在厕所哭;爸爸老来得子,辅导作业直接写步骤,从不让小辰自己想;爸妈总为“要不要报补习班”吵架,小辰躲在房间锁门,说“我不学好,爸妈就不吵了”。他们不懂ADHD,以为“拍人肩膀是没礼貌”,没看出是“肢体力度控不住”的感统问题,反而骂“不懂事”,让小辰更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
要懂小辰的行为,得先搞明白ADHD的根儿。美国罗素·巴克利教授说过,ADHD核心是大脑“执行功能”没长好——管“抑制冲动、记事情、做计划、灵活变思路”的四个维度跟不上。小辰正好戳中这些点:抑制冲动差,过滤不了无关声音,想闹就闹;工作记忆不够,记不住任务顺序,作业磨蹭、忘指令(CAS测“句子短时记忆8分”,中等偏下);计划执行弱,复杂题拆不了步骤,直接说“我不会”。
还有情绪调节,美国格罗斯教授说过要“选场景、改场景、分配注意力、变认知、调反应”五步,小辰卡在后三个:遇到挫折只盯着“我失败了”,看不到“可以试试别的方法”,情绪一下子就炸;拼错拼图不会想“再试一次”,只会觉得“我很笨”;情绪上来了只会哭闹砸东西,不会说“我很挫败,需要帮忙”。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给小辰做了个性化方案:社交训练用“替代行为”——编社交故事、角色扮演,教他“想玩可以说‘我能一起吗’”;情绪调节分三步——先认“生气时胸口闷”是情绪,再学“去冷静角坐5分钟”,最后会说“我生气了,因为拼图拼错了”;执行功能练“注意力-记忆-计划”,比如玩“先串珠子再搭积木”练记顺序;认知训练教“应用题先找关键词”拆步骤。
6个月后,小辰主动用语言找小朋友玩的次数从每周1次变8次,打架少了70%;8个月后,情绪爆发时长从20分钟缩到5分钟,还会说“我生气了,要去冷静角”;12个月下来变化更明显:
孩子的能力:多动从“重度”变“轻度”,课堂能坐25分钟;作业从3小时变1.5小时;跟小朋友玩会说“我能一起吗”,不被误会;情绪上来了会控住,不哭闹撞头;CAS认知分从117涨到134,注意力从66到120;语文老师说,以前回答问题“东拉西扯”,现在中等难度能答到点上。
家里的变化:妈妈不再骂,先抱一抱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再引导;爸爸辅导改成“这个题你觉得第一步该算什么”;爸妈吵架少了,小辰不再想“是我不好才让爸妈吵”,每天说“今天跟小明拼了恐龙积木”;妈妈说:“现在孩子闹情绪我不慌了,用蒋老师教的‘先共情再引导’,还敢在家长群分享经验。”
小辰的变化,正好是卓智未来在做的事——我们专门帮3-16岁孩子做心智化发展训练。基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先测脑功能、CAS认知力、FAD家庭功能这些,从“身-心-脑”三维做个性化方案。
我们有套自研的“心智脑育”体系——心理抚育、认知力训练、学业心智、家校社配合,帮孩子提升认知决策、情绪调控、社会适应、终身学习这四个核心能力;还教爸妈怎么带孩子,把家庭、学校、社会串起来,给孩子造个能安心长大的环境。现在AI时代,我们想让孩子先有个健康的“心智大模型”,不是被AI管着,是能管AI——毕竟未来的主人,得有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