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个人陈述,很多美国法学院会用1-2篇可选文书让你再“露两手”。比如上一申请季宾大凯里法学院的题:先列了五个核心优势——跨学科深度融合、教师的变革性研究、实践学习(法律诊所+公益承诺)、全球参与计划、职业发展与协作投入,然后问“这些特质定义了凯里,什么定义了你?你的目...
除了个人陈述,很多美国法学院会用1-2篇可选文书让你再“露两手”。比如上一申请季宾大凯里法学院的题:先列了五个核心优势——跨学科深度融合、教师的变革性研究、实践学习(法律诊所+公益承诺)、全球参与计划、职业发展与协作投入,然后问“这些特质定义了凯里,什么定义了你?你的目标和价值观怎么和我们契合?”还有关于包容社区的问题:人生经历怎么塑造你?遇到过什么重大挑战,怎么扛过去的?你有哪些别人没发现的优势?申请材料里没提但想让招生官知道的事儿?*没反映能力的话,也可以解释。
这些文书真的“可写可不写”吗?字面意思是,但我们还是建议大部分情况都写——除非是“多元化陈述”或“逆境陈述”这类题,你觉得自己情况不沾边,可以不写。不过最近几年很多院校把“多元化陈述”改成“视角陈述”“人生经历陈述”,涵盖范围更广,要是碰到这种,建议写。还有种真·可选的,比如“GPA补充说明”“LSAT补充说明”——*没体现能力就写,否则跳过。
为啥建议写?不回应的话,招生官可能会想“你没什么能给社区添彩的独特经历”。但文书要短——不用写满字数。比如要求“选1-2题,交1-2页”,写1页就行;想写两篇,每篇控制在1页。有些题超简单,比如哥大的“趣味事实”简答题,这不就是轻松展现另一面的好机会吗?
总结下核心原则:大部分可选文书要写,但不用每篇都凑。
想让可选文书更有劲儿,记住这几个技巧:
1. 写之前先捋素材——看完目标校的题,先别急着写,把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素材过一遍:大学时光、志愿活动、工作经历、家里的事儿、个人生活里的片段,哪些没在其他材料里提过,但值得让学校知道?然后再对应题目选*贴的素材。
2. 严格按要求来——可选文书的篇幅差很多:耶鲁、斯坦福、乔治城要250字短文,有的要单倍行距1页,有的双倍行距2页。务必仔细看要求,别超字数!就算题目允许写1-2页,也建议控制在1页——没必要和个人陈述一样长。
3. 适当加点“小趣味”(别太过)——申请材料大多严肃:简历、*单、推荐信、个人陈述,都正经八百的。但有些补充文书能让你“松口气”,比如哥大的“趣味事实”,抓住机会展现轻松的一面,别写让人不适的内容,适度就好。
4. 别重复——别把个人陈述或其他材料里的内容再写一遍。这是“延续叙事”的机会,不是“复制粘贴”,可以从经历里选新案例支撑。
最后记着:可选文书是给你“再加把火”的机会,花点时间写好,能给申请添深度。好好用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