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飞兔会客厅的启蒙课,一直想靠趣味勾住孩子,用思考推着他们长——这次特意找了启蒙班老师,聊聊思维课里的“小门道”。不少家长都愁:低龄娃咋总坐不住?一上课就走神,怎么让他们主动钻进去?其实娃“坐不住”不是调皮,是对枯燥知识的本能抗拒——谁愿意听一堆没味儿的抽象东西啊?对付...
培飞兔会客厅的启蒙课,一直想靠趣味勾住孩子,用思考推着他们长——这次特意找了启蒙班老师,聊聊思维课里的“小门道”。
不少家长都愁:低龄娃咋总坐不住?一上课就走神,怎么让他们主动钻进去?其实娃“坐不住”不是调皮,是对枯燥知识的本能抗拒——谁愿意听一堆没味儿的抽象东西啊?
对付这事,培飞老师有招:把趣味性和目标感揉进设计里。比如把观察、有序思考这些抽象目标,藏进娃爱玩儿的角色扮演、小组合作里。认图形?当“小侦探”找线索;学分解?玩“积木分家”——娃觉得“好玩”,自然就沉下心了;那些要学的思维目标,早悄悄埋在游戏里。
得让小手动起来——教具要能摸得着,低龄娃本来就靠摸东西认世界。比如认圆形,不是拿图片指,是让娃摸教具,再用自己的手比划出圆形——动静结合,专注力自然能稳住。
还有情景演绎更能“入戏”。课堂上没有“学生”,只有“小侦探”“小帮手”;没有“要学的知识”,只有“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图形宝宝回家”游戏:老师说“圆圆的、没角”,娃得赶紧从教具里找对应的积木,看哪个小组先找全——闯着关,就把图形特征摸透了。
家长担心的“光玩不学”?真不用怕。培飞每一个“玩”都有目标:“图形回家”是练观察对比,“积木分家”是练有序思考——玩着玩着,思维就长了。
还有家长问:“积木塌了,娃哭了咋办?”挑战多了,情绪卡壳太正常。培飞不直接给答案,就站旁边撑孩子一把。阳阳老师说:“先平复心情,再问娃‘为啥哭呀?是积木塌了还是别的事?’”
这不是随便安慰——是把情绪变成思维的机会。娃从“我好难过”,变成“问题出在哪儿?”——慢慢学会从情绪里跳出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推理能力就这么练出来了。
除了处理情绪,和娃建立信任更重要。十一老师说:得用高频率互动搭信任——比如娃分类时,老师跟着问“你为啥这么分?”引导娃说思路,让娃觉得“老师在认真听我想什么”;还有击掌、抱抱这些肢体互动,娃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被关注”。
真遇到挫折,我们用“认知-情绪”双通道办法:先处理情绪(“我知道你生气,积木塌了确实难受”),再帮娃重新想(“换个积木搭会不会稳点?”)——这符合娃情绪发展的规律。
还有家长疑惑:刚接触数学的娃,咋理解“5”不是数字,是5颗糖、5块积木的数量?这背后是跟着皮亚杰的理论来的——娃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所以我们设计了“具象→半抽象→抽象”的数感路径。
第一阶段“具象操作”:用实物让娃感知数量。比如数感培养,用糖果、小兔子这些实在的东西,让娃摸一摸、摆一摆,先搞懂“数量和物体对应”(3只兔子就是“3个”)。
等娃熟练了,进入“表象过渡”:用半抽象教具建心理印象。比如“点点牌”(上面画着点数),把实物变成脑子里的“画面”,慢慢脱离具体东西——这是从“实物”到“符号”的关键一步。
最后“符号抽象”:把表象变成数字。反复让娃关联“5颗糖→5个点→数字5”,娃就明白了:“5”能代表5只兔子、5颗糖——真正懂了数字的含义。
还有个小窍门:娃完成任务别光说“你真棒”,得往具体了夸。比如娃算对“家里4个人要4个苹果”,可以说“你先数了家里有4个人,再算要4个苹果,这个思考方法特别清楚!”——这样娃知道自己“哪里好”,不仅更自信,还会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打动娃的,从来不是枯燥公式或强制练习——是每一次猜想都被认真听,每一次尝试都被鼓励;是让数学跳出课本,变成能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变成能和家人一起玩的游戏。
曾经觉得“数学没意思”的娃,会主动拉着妈妈玩思维游戏;曾经不敢尝试的娃,会因为“猜不对也没关系”,慢慢敢说自己的想法、敢试错。
这种影响比“会算100以内加减”远多了:遇到问题,娃会想“能不能用数学解决?”;面对挑战,会试“我还有别的办法吗?”当娃尝到思考的快乐,当数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心里那团“终身学习”的小火苗,自然就燃起来了。
这就是培飞想给娃的礼物——不止是当下的思维成长,更是未来主动探索世界的勇气。
欢迎咨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