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孩子其实分不出真话假话——他们只信别人嘴里的“自己”,然后慢慢活成那个样子。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个实验——去学校随便挑了批孩子,悄悄跟老师说“这些娃智商高,是潜力股”。结果一年后再去看,这些本来普通的孩子全成了班里尖子生。老师都夸他们眼...
你有没有听过?孩子其实分不出真话假话——他们只信别人嘴里的“自己”,然后慢慢活成那个样子。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个实验——去学校随便挑了批孩子,悄悄跟老师说“这些娃智商高,是潜力股”。结果一年后再去看,这些本来普通的孩子全成了班里尖子生。老师都夸他们眼光准,俩人才说实话:“孩子是随机选的。”原来“优秀”的标签给了他们积极暗示,让他们信了自己“行”,行为也就跟着变了。
美国作家露易丝·海的经历更真实——小时候妈妈总说她“笨、懒、没出息”,她就真信了,早早就辍学混日子,过得一团糟。直到快熬不下去时,遇到个牧师,就说了句“你很聪明,也很善良,很快会有转机”——就这么一句话,让她去参加心理讲座,突然想学东西了,后来拼命努力,成了畅销书作家。这背后就是心理学说的“自证预言”:你期待自己成什么样,就真的会往那走。
回头看我们身边——很多家长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天天说的话,全是消极暗示。比如催孩子时说“这么慢!迟到了老师肯定说你!”或者骂学习时说“现在不努力,将来喝西北风!”这些话听着是提醒,其实是往孩子心里塞恐惧——让他满脑子负面情绪,觉得未来全是麻烦。
既然消极暗示这么戳人,家长该咋做?先停了那些消极的话——别动不动就给孩子贴“胆小”“调皮”“笨”的标签,哪怕他真有缺点,也别天天挂在嘴边上。
要盯着他的优点说肯定的话:“你这次作业写得真认真”“你帮同学的样子好善良”——这才是积极的暗示。要是他有不足,就陪着他改:“咱们一起试试更快的办法?”“每天学一点,慢慢就会了”——别用缺点把他“定死”。
你打心里觉得他行,他才会真的行。让他松松快快面对世界,告诉他:“没关系,啥都能慢慢来,你配得上好未来。”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