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星守望康复训练中心

亲子早教亲子沟通的四个步骤?哪家早教好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5日

沟通四步骤”:你要仔细聆听孩子所说每一句话;与孩子产生共鸣,例如说:“原来是这样啊!”;引导孩子思考,例如说:“你觉得要怎么做才好呢?”;鼓励孩子,例如说:“我会帮你加油的,要好好努力喔!”

  所谓的四步骤,就是“倾听→产生共鸣→一起思考→给予鼓励”,亲子早教哪家好沟通就是这么简单。只需执行这几个简单的步骤,就能促进亲子间产生良好的对话与沟通,同时能训练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孩子拥有自我信赖感,最后变成一个对自己有自信的人。若将这四个步骤以英文来表示,那就是:1.倾听:Listen;2.产生共鸣:Sympathize;3.思考:Think;4.鼓励:Empower。各取首英文字母,就是“LSTE”,因此我们就将这项原则称为“LSTE方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依据各种不同的场合,利用这四步骤来思考看看,该如何进行沟通:

  步骤1先听听孩子要说什么(Listen)

  “原来如此!”

  “然后呢?”

  “后来怎么样了?”

  “嗯!嗯!这样啊!”

  “怎么了?”

       沟通这件事情,大多必须先由倾听别人说的话开始,哪怕沉默地听着对方说话,并只以点头表示自己在听也无妨。同样,只要看到父母这种“确实在听自己说话”的态度,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所爱的,从而能放下心来。不过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不要只是大声地发出“嗯、嗯”的回应声,或只是随便点头表示赞同,应该在听到孩子说“发生××事,让我觉得很生气”时,回应孩子一句“也难怪你会生气”。即使只是跟着附和孩子的话,也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懂我的心情”、“还好我把这件事说出来了”。

      若将“爱(愛)”这个字拆开来看,会发现这个字是由“受”字加上“心”所组成,因此有人将“爱”字解释为“用心接受”或是“感同身受”,换句话说:

  1.首先要懂得接受=倾听并产生共鸣。

  2.接着用心体会对方所说的感觉。

  例如,听到孩子说“气死我了”时,应回应孩子“这样啊,你快被气死啦”,这样就能将你的爱传达给孩子了。

  孩子的嘴笨,都是因为父母不懂得倾听!

      日本曾经作过一项调查。一位幼儿园老师对一群五岁的小朋友说了一个故事,但是只讲了一半就停住,并要求小朋友们“继续把故事说完”。老师在小朋友说故事的同时,可以不断附和小朋友,甚至问小朋友“后来呢”。但是绝不能帮小朋友创造剧情。

  老师所说的故事内容如下:

  “‘A养了条金鱼,有一天当A一如往常地喂金鱼饲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金鱼竟然从鱼缸里跳了出来,然后轻飘飘地飞上天空。’好了,接下来请小朋友把故事讲完吧!”

     这时,首先请年轻的实习生担任倾听小朋友讲故事的老师,并开口要求小朋友“请继续把故事讲完吧”!但是小朋友讲不了几句,故事就草草结束了!

  接着,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来担任倾听的角色。这位老师不停地说:“喔!原来是这样啊!”“好像很好玩喔!”“真的吗?”由于这位资深老师总会适时地附和小朋友,因此小朋友也跟着不知不觉地一直讲下去,故事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精彩。这项调查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要测试小朋友的创作能力,而是要测试倾听者的“倾听能力”。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大人,也可以分成“很想继续跟他聊下去”,或是“跟他没办法继续聊天”这两种人。同样,小朋友也会因为倾听者的应对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有些父母常说:“我们家的孩子,嘴巴真的很笨呢!一句简单的话都说不好!”“我们家的孩子真的很不爱说话!”虽然有时候,这跟孩子本身的个性有关系,不过说不定也是因为父母不是好的倾听者所导致的结果喔!

       确实倾听,接受孩子的意见和主张!

  听别人说话可算是一件“被动”的事,感觉上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完全不然。倾听根本就是一件非常主动的事,因为在倾听的同时,我们必须集中精神,仔细聆听对方说话,并从中察觉对方的情绪,明白对方对倾听者所期望的反应,再给予适当的回应。所以,一旦孩子跟我们说话,父母便应该确实侧耳倾听,并适时地给予附和、点头示意。

  即使中途觉得孩子所说的话有误,还是应该先听孩子把话说完再说。有些父母常常会忍不住中途就插嘴反驳孩子:“不是那样吧?应该是这样啦!”或是“你那时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但若真的这样反驳孩子,孩子不但得被迫中断自己的话,说不定心里还会非常懊恼地想——早知道就不跟你说这件事,以后再也不说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先耐心地倾听,并接受孩子的意见和主张,同时适时地给予点头示意等附和的行为,直到孩子把话说完为止。

  接着再执行下一个步骤,也就是与孩子产生共鸣。

  步骤2与孩子产生共鸣(Sympathize)

  “哎呀,原来是这样啊!”

  “那真是辛苦你了!”

  “你一定觉得很难过喔?”

       常有人说,只要有人愿意听自己诉苦,基本上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不论是谁,只要能将心中的苦处说出来,心情就会觉得轻松许多。所以,父母应该先倾听孩子诉说,而且不论孩子的说辞是否合理,在听孩子说完后,还应该确认一下孩子真正的内心感受,并传递一个讯息给孩子:“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我懂、我懂!”让孩子明白你已经“理解”他的心情,并与他产生了共鸣。如此一来,孩子就能感受到“原来妈妈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原来爸爸也可以理解我的心情”、“爸爸(妈妈)还是爱护我的”。孩子会庆幸自己将内心的话说出来,并感受到被关爱的感觉,进而因此放心、安心。

  步骤2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句“原来如此”,与孩子产生共鸣,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就能达到一半以上的亲子交谈功能。

  偶尔主动谈谈自己的失败经验

       所谓共鸣,就是懂得对方的痛楚,能与对方共享喜悦的一种力量。当有人能够理解我们的主张,甚至愿意伸出手来拉我们一把时,总是会让我们深受感动。即使是大人,也会因为知道有人与我们产生共鸣,而因此对自己产生信心。

        在人与人的沟通上,能否产生共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交谈的目的当然不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有时纯粹只是抒发自己的情绪、发发牢骚而已,有时甚至说的都是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内容。即使在这种时候,还是必须努力和孩子说的话产生共鸣,不然就没有办法继续聊下去了。具体来说,即使只是重复地响应孩子“喔,真的呀”,也算是做到了起码的“产生共鸣”,让孩子觉得“把事情告诉愿意听我说话的爸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反过来说,偶尔也可以设法让孩子对你产生共鸣。例如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搞砸了一件事,害妈妈连做晚餐的心情都没有了,妈妈真是不行!”只要父母肯将自己失败的经验、有趣的事件、惊讶的原因主动告诉孩子,说不定孩子也会跟着响应,主动说出今天发生的事,例如,“我在学校里也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也有一件很好玩的事喔!”

       不要追根究底地逼问孩子

  青春期前后的孩子,会因为拥有太多新奇的体验,脑中常有混乱的想法,也会对毫无来由的烦闷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会莫名其妙地愤怒生气!但即使如此,一般来说,恐怕孩子们还是不太愿意主动找父母谈自己的这些感受。其实孩子们也会想找人聊一聊,抒发一下自己的心事,希望可以得到别人安慰的话,例如“不会有事的啦”等,这种时候,如果父母是一个很懂得与孩子产生共鸣的人,说不定孩子就会主动找父母谈。

  万一真的遇到这种情形时,一定要保持“应与孩子产生共鸣”的态度,仔细聆听孩子说的话,千万不可以拼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要追根究底地逼问孩子,有时只要淡淡地回应一句“原来如此”、“真的啊”就行了。容我再三地提醒,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地逼问孩子,否则孩子只会对你产生戒心,以后就更不会主动开口找你谈了。

       产生共鸣的技巧

  请爸妈们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一旦看到孩子表现出一副懊悔的样子时,就回应他:“你一定觉得很沮丧吧!”若看到孩子很开心的样子时,则回应一句:“好棒!”

  若听到孩子在说同学的坏话时,就回应一句:“原来你同学是这样的人啊!”只要采取这种态度听孩子说话,孩子就会觉得心情轻松许多,甚至庆幸自己主动找父母谈了这件事情。只要依照这些步骤,亲子间的交谈内容就会逐渐拓展开来。

       步骤3一起思考或让孩子自己思考(Think)

  “今天发生了……事!”当孩子主动开口时,父母只要在一旁侧耳倾听,然后适时地回应一句“太好了”,表示自己对孩子有所共鸣,然后就可以结束这个话题。这种情形非常普遍,若是平常的话,或许这样也就足够了!但有些时候,依据对话内容来看,恐怕不适合就这样随便让这个话题结束。

  例如听到孩子抱怨“大家好像都要推选我当班长,可是我不想当”时,恐怕就需要跟孩子再进一步地聊聊,听听孩子的理由,甚至与孩子一同思考该如何面对这件事情。如果此时父母回应孩子:“你在说什么啊?既然大家都想选你当班长,你就应该好好地当啊!”这样恐怕根本就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而若是回应孩子:“连当个班长你都怕,那你以后还能做什么呀?”那孩子一定会觉得“早知道就不跟你说了”,反而更加沮丧。

  此时应该采用下一个步骤来应对,也就是“和孩子一起思考”。你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想当班长呢?”“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同时认真地与孩子一同思考对策。

       请不要急着说出结论

  举例来说,当孩子的数学*考得不理想时,此时应该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例如跟孩子说:“数学这种东西,不懂的时候,还真的就是很难懂!不过如果真的考零分就不好了,你觉得要怎么学才好呢?”

       此时的重点 ,在于父母不可以急着直接说出答案或结论,而是应该耐心等候孩子自己思考出结果来。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不论此时孩子所想到的结果为何,即使完全不符合父母所期望的答案,也不可以彻底否定孩子的主张,而是应该重复之前所提的“倾听”→“产生共鸣”的步骤,然后再继续引导孩子。

  例如当早上经常赖床的孩子说:“不然我以后每天早上都提早一个小时起床写练习题好了。”这时请不要劈头就泼他冷水:“你根本就办不到,还敢这样说!”“你又来了!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你怎么跟你哥哥差这么多!”

  此时维护孩子的自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忍住自己的情绪,设法引导出孩子自己的想法,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孩子本身究竟想怎么做?身为父母,应该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设法引导孩子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好。

       父母也应和孩子一起思考

       “嗯,不过会不会是你的读书方法不对呢?”在设法让孩子自行思考的同时,身为父母不妨也适时地提出让孩子有办法更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提示。

  此时的重点,在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虽然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专心在听孩子说话的样子,结果最后都只是在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其实很狡猾,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设计了”,甚至会在心里反驳父母“你自己虽然会这么说,结果还不是做不好”。

  以此为例,你可以说,“说不定前一页有解答的提示喔!要不要回前一页去看看”或者“与其做新的题目,要不要彻底将教科书里的题目再重新做一遍呢?说不定反而可以考到高分喔”。

  给孩子重要的提示或想法,之后完全让孩子自行思考,好设法引出孩子想“试试看”的意愿。

  最后由亲子共同承担结果。如果事情得以顺利解决时,亲子之间就能共享成就与喜悦。

  步骤4适时地鼓励孩子(Empower)

  “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可以做到!”

  “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

  “你就试试看嘛!”

       一旦依序和孩子这样聊过以后,接下来只要在孩子背后适时地推他一把就行了!因为此时的孩子在通过与父母聊天后,已经开始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了!此时为了让孩子向前跨出一步,真正找出解决之道,应该再多加一句鼓励的话。这句鼓励的话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因为孩子能明白父母是站在他这一边的,父母其实是非常了解他的,他自己不是孤伶伶的一个人,因此,自然就会有勇气向前跨出一步。

  即使不是用言语来鼓励孩子,只要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膀,甚至只是对孩子温柔地微笑都可以,就连带孩子一起外出去买东西,也是鼓励孩子的一种表现。

  突然鼓励孩子只会造成反效果

       只有经过前面“倾听”、“产生共鸣”、“一起思考”等一系列的过程,“鼓励”孩子才会有效果。如果缺少前面这几个步骤,一开始就突然鼓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说得这么简单,父母根本就不把我当回事,好像在听别人的故事一样!”“总是只会说这种不痛不痒的话!”“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不自己做做看?”因此而产生反抗的心理,甚至对父母感到不信任。

       此外,对于孩子所思考出来的解决方式,如果采取“你到底在想什么?”“这种事情你根本做不到”的全盘否定态度,孩子就会觉得“不管我每次怎么绞尽脑汁,就是没办法想出一个让父母觉得满意的答案,总是被父母否定”,因而整个人都会松懈下来,最后甚至会渐渐觉得“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连父母都放弃我了”。

  不论孩子提出什么意见,都好好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给予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自己一个人也能办得到”、“父母还是爱我的”。从而产生一股“不用害怕失败,应该勇敢挑战看看”的意愿,并因此对自己开始产生自信,进而肯定自我。

加微信咨询
朵朵老师 @成都星守望
微信号:130******67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及学校情况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怎样训练孩子的思维 孩子上课坐不住如何是好呀? 孩子做事不用心、课堂纪律差我该怎么办?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