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蹈教室里青少年学习国标舞比例,普遍女多男少时; 当越来越多的优秀女单精英选手,找不到合适的舞伴时; 当国标舞赛场上清一色的小姑娘,在舞池里绽放她们的光芒时; 不得不承认在国标舞圈里,男舞者就像大熊猫一样珍惜。
这样的尴尬现象,追其溯源,是大众浅层次的认为男生学习舞蹈“娘”;而这样一个带有偏见的想法,也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追逐舞蹈梦想路上,*大的绊脚石。
先不讨论“娘”不“娘”的问题,就从舞蹈本身来说,作为身体语言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肢体动作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故事。 可以是高兴时的雀跃,亦或是生气时的嗔怒,也可能是在感伤时的忧郁,只是换一种形式表现,却在他人看来是“娘”。享受舞蹈的快乐,不应该被性别所限制。
反而,当你走进舞蹈教室就会发现,学习舞蹈的男生,他们有担当敢拼搏,男子气场更强。 试想,在舞蹈的基本功练习上,原本男生的骨骼软度就没有女生好;特别是在做某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时,面对着众多老师和学员的瞩目,会因为心中那份对舞蹈的热忱 ,而选择克服身体上的极限。 更何况舞蹈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艺术,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看到进步和收获。正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磨练了男孩的韧性,激发他们不认输,不服输的精神。
除此之外,学习国标舞不光是跳舞本身,更是一次美感教育与行为举止的历练。国标舞作为一种两性的舞蹈,男士和女士在舞蹈中角色清晰,分工明确。舞池中男士起到引导的作用,衬托女士的美。 常常在一些细节之处,充分发挥着绅士的礼仪,来尊重舞伴,即便在最后谢幕环节,也会默默退到一边,把观众所有掌声,给予到身旁的女士。
最后,对于“娘”这个词来说,本身就有性别歧视的色彩。少年学习舞蹈练的体魄,练的是意志,练的是礼仪,练的是坚持。 高强度的训练,以及比赛中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只会让他们更加坚强,更具有斗志,难道这些不正是一个男孩应该具备的品质吗? 让国标舞圈里再多一些,阳光、自信、优雅的少年吧!他们扛得起挫折,更经得住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