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试卷结构与特点 历下区2022-2023年九年级四校联考语文试卷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结合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为依据设置。“立德树人”是命题考查总原则,基于“核心价值、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课程标准》是命题考查的总依据,统编本教材是命题考查的总抓手。突出方向性,坚持科学性和公平性,反映时代性和民族性。 试卷包括2023 中考新题型五大模块 ,即“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 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依旧坚持“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的原则,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欣赏感悟等五个层次的能力进行了难易不同的考查。共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 二 考查模块解析 一、 积累与运用 16 分 新题型,难度较大 二、 古诗文阅读 3 6 分 (一)课内文言文9分 (二)课外文言文8分 (三)诗歌阅读 7 分 (四)古代文化常识3分 ( 五 )名句默写 9 分 三、 名著阅读7 分 16.考查《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 四、 现代文阅读 3 1 分 ( 一 ) 说明文阅读1 1 分 (二)记叙文阅读2 1 分 新题型,难度较大 五、 写作60分 24.命题作文,考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60分,难度中等。 三 考点分析 题号 题 型 考点 对应教材 难度 分值 1 选择 字音 七至九年级 低 3 2 选择 字形 七至九年级 低 3 3 选择 成语 七至九年级 中 3 4 选择 病句 七至九年级 中 3 5 选择 结合材料谈谈看法 七至九年级 难 4 6 选择 课内文言文实词 七至九年级 低 3 7 选择 课内文言文虚词 七至九年级 中 3 8 选择 课内文言文内容理解 七至九年级 中 3 9 笔答 课外文言文断句 七至九年级 低 2 10 笔答 课外文言文翻译 七至九年级 中 3 11 笔答 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 七至九年级 中 3 12 选择 古诗词理解和分析 七至九年级 中 3 13 笔答 古诗词理解赏析诗句画面 七至九年级 难 4 14 选择 中国文化常识 七至九年级 低 3 15 笔答 名句默写 七至九年级 低 9 16 笔答 《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 七至九年级 中 7 17 选择 说明文内容理解 七至九年级 低 3 18 笔答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七至九年级 中 3 19 笔答 说明文理解文意 七至九年级 难 4 20 笔答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七至九年级 中 4 21 (1) 笔答 记叙文品味语言之赏析词语 七至九年级 中 3 21 (2) 笔答 记叙文品味语言之赏析语句(人物描写手法) 七至九年级 中 3 22 笔答 记叙文重要语句理解 七至九年级 难 5 23 笔答 记叙文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七至九年级 难 6 24 笔答 命题作文 七至九年级 中 60 四 试卷总结 此次 历下区2022-2023年九年级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涵盖了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列的主要知识点,突出核心价值引领,人文素养立意,彰显的育人功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卷整体难度较大,新题型出现较多,要求学生细心谨慎,稳住心态,并且对知识点需要灵活运用。 1、积累与运用: 一共5题,前四题每题3分,第5题新题型语言应用4分。字音、字形、文学常识考查相对简单,内容选自初中阶段课内字词及生活中常见易错字词。成语和病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中考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这部分题目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注意及时反复积累及易错点辨析,避免失误。语言运用考查分析材料谈看法,为新题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所给材料的主体内容来分析材料内容,并且能够理解掌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应紧紧围绕所选材料的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整理归纳总结,提醒学生应试的多面性、灵活性。 2、古诗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 周亚夫军细柳》为八年级上册篇目,此次依旧考查课内实词、虚词及内容理解掌握情况,整体难度不大。第一题 实词考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要注释等;第二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涉及9上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以及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卖油翁》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虚词一直是部分学生的薄弱点,需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牢固记忆,灵活运用;第三题内容理解涉及涉及文学常识、内容概括、艺术手法分析、主旨主题等,考查较综合。 (2)课外文言文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近几年中考选文涉及议论说理、写人记事、人物传记类,涉猎全面 , 综合考查学生文言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复习全面,明确各类文章特点,针对作答。 此次断句题难度不大,需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划分,此次考查可以借助常见连词断句,断句标志词“者”比较明显。 本次翻译语句对实虚词、古今异义考查都包含, 如“以”“惟”“是与”“岂”, 需要结合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作答,也再次印证了文言理解全篇的重要性,需要夯实课内基础,迁移课外阅读。内容理解题为常见的人物形象分析题,难度中等,需要学生作答过程中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切忌将原文与答案剥离作答。 (3)古代诗歌阅读《种松》是清代诗人宋荦创作的一首诗。此诗 首联简要介绍了所种松树的来历——从远处的山峰上移植而来,以及松树的生长情况;颔联描写的是长成之后的松树,其中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松树枝干的遒劲;颈联“风多”“日瘦”等描写点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阳光微弱、阴云迫近、大风疾吹;尾联采用“大夫封”这一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近几年中考古诗词选文涉及以词和律诗为主,文体涉猎较为全面,综合考察学生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屡次改革都有所涉及,题目灵活多变。第一题 为古诗词理解和分析的选择,需要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有充分的了解,对细节考查较为重视。第二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属于新题型,需要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并能够根据诗句意思联想分析诗人内心所想,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问方法新颖,容易造成考场上的作答慌乱,需按照赏析方法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4) 名句默写的题目,均选自课内古诗文,诗句内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审美性、蕴含哲理、抒发爱国情怀、崇高思想、坚强意志等美好情感,描写优美意境等。同时强化古诗文名句实际语境中的理解性记忆,难度不大,需注意书写的准确度。 3、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题以主观题目的形式考查,考查《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的综合阅读,较去年的单本书阅读难度有所提升。 新教材要求“三位一体”的阅读,将名著阅读作为。名著进学考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举措。试题从 作者、题材、情节、人物 等维度入手,呈现原著内容,指向“整本书”阅读 ,要求学生识记情况要准确、积累范围要广泛。 4、现代文阅读: (1) 说明文阅读:此次说明文阅读为《未来,电从天上来》,选择题考查涉及文章分类、说明顺序、首段作用、细节分析等内容,细节题需要学生能够在原文中定位准确,将选项内容与 第⑥段原文对 应准确,难度不大。主观题考察按照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意义,结合自己的理解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难度较大。主观题最后一问是变相考察,需要在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组织语言完成作答,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文脉和段落核心,更是启迪学生要深入扎实的读文章,认真阅读文章,切忌重题轻文。 (2)记叙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赏析文本能力以及作答时语言表达能力,分值为21分。此次选文为发表在《济南时报》的《小歌谣 》,选文很新,涉及新题型,整体来说题目较开学考的难度有所增加,文章洋溢着丰富的主题内涵,文章艺术手法娴熟,语言真挚感人,兼具心灵之真和艺术之美,属文质兼美的文学类文本。 此次第一题 考查文章的筛选概括能力,需注意题干要求“父亲与小车的情节和“我的情感” ”,精准定位后再概括作答,难度不大。第二题是考频极高的品味语言,包括赏析词语及从修辞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属于基础题型。对于“摸爬滚打”的词语释义,除了考查学生成语积累,也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分析词语效果的能力。描写手法考查动作描写,其手法辨析及表达效果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第三题为重要语句理解,综合性强,对学生理解领悟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第四题主要考写作手法中以小见大的理解 。区别于学生开学考过程中的构思手法分析或段落作用分析,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先明确以小见大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可以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再结合以小见大的特点先从材料上来讲: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 再从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最后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5、作文: 此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又是春风拂柳时》,由提示语、写作题目、写作要求等构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宿构,突出写作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主体诉说,体现考生自己对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辨知。 本次的作文题目, 需要学生从较深的方向理解题目,要明确春风拂柳这样的景物如何和个人感情相互连接。题目中“又”和“春风拂柳”,要考虑两个关键词如何巧用,立体的让春风拂柳立体化。“又”在文字意义上是再一次,同时又有它的深层含义,更是代表了时间上的周而复始,某种循环,自我再一次见到此情此情之后不同的心境变化。“春风拂柳”既表现了阳春三月春风拂柳,绿树红花的美景,同时也有着它的深层含义,如一扫而空的阴霾,成长之后的豁然开朗。两个名词,主要决定了文章的选材和立意。题目是一个短语,补充作文缺少的地点状语,添加具体的地点,故事的背景及选材方向就定了。需要充分的思维发散和联想,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素材就会“千变万化”。 但作文选材、篇章结构和语言组织上是学生的难点。作文中有书写分,写作时需注意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