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海口市龙华区孵化基地携手会天心理举办了一场...
3月27日上午,海口市龙华区孵化基地携手会天心理举办了一场公益直播活动,由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毓晴老师全程分享,主题是“从‘心’出发,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王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她围绕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不仅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学习动力的本质。王老师指出,在影响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因素中,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点尤为重要。自主感:比如,如果问你:学习是谁的事?你肯定会说是孩子自己的事;那如果孩子没有考好,谁更急?谁更伤心?他*比别人差,谁更痛苦呢?很多时候,更着急痛苦的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过度干涉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影响他们的自控力。比如威胁孩子说:“你再不写作业,这周别想看电视”还有“选A还是B?”“你可以选,但必须成功”等,或者过度保护和帮助,总是去监督孩子作业,利用奖励交换考试名次或是分数更是常态。王老师提到,没有自主,自控无从谈起。孩子需要先练习作出决定,随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决定。更重要还有,要去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协商,让他们在自主与规则的环境中成长。
胜任感是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关键之一。胜任力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孩子觉得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哪些是我们见到父母们常做的呢?比如说“别人都会了,你还不会?”“跟你讲几遍了你还不会?”有的甚至直接给答案,而不是去探索过程。无胜任感慢慢就会无成就感、无价值感。那如何增加孩子对学习的胜任力呢?胜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培育的心理肌肉。通过科学的“挑战-支持”系统,家长能帮助孩子将“我不行”转化为“我正在变强”,从而唤醒持久的内驱力。记住: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听见自己能力生长的声音。首先,鼓励并非空洞的、频繁的、夸大其词的赞美,而是对孩子努力和进步的具体肯定,以及对他们内在品质的真诚认可。其次,要知道挫折感与压力因人而异、能力与挑战的平衡:任务过难(焦虑过度)VS 过易(无聊)。在谈到归属感时,王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向我们说明了归属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这三点中,归属感是*为重要的。归属感不是简单的“被包容”,而是“我在这里有意义,我的存在被看见,我的声音被听见”的深层安全感。归属感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因为有你,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它是心理安全的氧气舱,让孩子敢于冒险而不恐惧坠落,勇于探索而确信归途。归属感是内驱力的情感基石。只有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稳定、有爱的环境,孩子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内在动机。而这些说起来容易,恰是最难做到或是做好的。
讲座的尾声,王老师结合自身16年的心理学研习经历、育儿实践,以及作为执业心理咨询师接触到的大量家长育儿案例,分享了深刻感悟。王老师指出,育儿过程中,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绝非核心。因为我们不是需要一些技巧或者是诀窍来驯养孩子,真正的核心是要与孩子如何相处,而不是操纵他们。王老师还提到“育儿育己”这一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实际上常常就是面自我内在自己的过程。直播间里有家长提问,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时很上头,情绪失控,育儿方法瞬间失效。王老师解释,这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往往勾起我们内心深处旧有的感受,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时间错位。在意识层面,我们会认为是孩子的行为让自己抓狂,但深入探究(潜意识)就会发现,这些强烈反应与我们内在本就存在的感受紧密相关,只是被孩子的行为激发了出来。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便容易在亲子间形成固有模式。每个孩子引发家长情绪波动的点各不相同,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内探索,挖掘情绪背后真相的原因。近年来,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一点,重新把自己养一遍的话题十分的火热。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说:“健康的孩子不会长成你期待的样子,而是会成为你生命状态的镜像。”让我们成为孩子心理能量的“守护巫师”,不是依靠咒语控制他们的人生方向,而是点燃孩子心中那团名为“我想、我能、我属于”的生命之火,用爱与理解,陪伴孩子成长为*好的自己,共同奔赴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且积极的环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塑造健全人格,拥有美好的人生开端。关注公众号查看直播精彩回放▼??海口市龙华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一个为当地社会组织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平台。该基地旨在通过提供场馆运营、组织孵化、能力建设、资源平台、公益直播、政策咨询等多元化的服务,来培育一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优秀社会组织。基地致力于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凝聚公益力量,助力基层治理”的运营模式,打造一个党建领导、公益资源、公益组织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支持性、开放性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