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天心理

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5日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引发广泛共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引发广泛共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是做不到?很多人都对这个困惑感同身受。在 “重新养一遍” 心理工作坊结束后,不少学员反馈,学习时感觉问题已经解决,收获满满。但回到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还是会用熟悉的方式应对。好像一切又回到原点,没有真正进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我会从三个视角展开,来探讨为什么我们明明懂了很多道理,知道该如何行动,可一遇到问题,还是会不自觉地回到熟悉模式,很难有实质性改变。

第*,我想谈谈“知行鸿沟”。所谓 “知行鸿沟”,指的就是我们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觉得,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难以跨越的距离,这在心理学上是个普遍现象。为什么知行之间会有这条鸿沟呢?当我们面对挑战时,如果你能保持理性、思维逻辑清晰时,确实能做到一些事。然而,一旦遇到情绪、压力,或是碰到长期养成的习惯,理性往往就容易被本能打败,让我们又回到熟悉的模式中。要知道,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大脑的运作模式。所以,别指望一下子就能改变行为。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呢? “知行合一”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反复修炼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很长时间慢慢积累,同时,还需要一个促进性环境的反馈,也就是客体的回应。这样的环境很难在现实中获得,一般只能通过正规且专业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获得。  第二,“知道做不到”背后可能存在潜意识的阻力。潜意识有时会阻碍我们做出改变。这个可能是由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比如,改变可能会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恐惧,或者触及到过去的创伤。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本能,会让我们自动化地产生一些思维过程如:“我可能不行”或“我不能这么做”。因此,即便道理都懂,行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潜意识的阻力源自于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设立的防线,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恐惧。这里有两个问题,你可以问问自己:1.如果我真的实现了目标,我最害怕的是什么?2.如果不改变,我可能在逃避什么?而答案中隐藏的害怕和要面对的部分,正是潜意识的阻力所在。  这种自我探索,其实是在挖掘深层的自我意识。我们要搞清楚,潜意识里到底是什么在阻碍了我们,这是个深入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回应是关键。这意味着你需要一个外部确定的声音来帮助你完成这个过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乏这种客体的回应与有效的支持,这也是大家普遍困扰的原因之一。

第三,过去经历塑造的消极自我身份认同,也会影响我们行动。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缺乏自律、不够自信或能力不足。这些消极的身份认同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我们往往会用行为来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比如,有些人总说“我是一个做不到自律的人”“我天生不自信”,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消极身份认同。有了这样的想法,你会发现,即便明白再多道理,实际生活中,你还是会受到这种消极身份认同的影响,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与人交往、应对生活。想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调整自我身份的认知。例如,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想:「 我是一个正在学习自律的人,虽然现在还没完全做到,但通过这种认知的调整,我可能会慢慢带来行为上的改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有些人倾向于用“进行时”看待自己,即认为自己正在发生变化与成长。而有些人则习惯于用“完成时”来定义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固定的标签,认为自己就这样了,改不了。一旦用 “完成时” 定义自己,就像给自己上了枷锁,限制了自我认知,让我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只能维持现状。  因此,如果你想改变消极的自我认同,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人总是会变的,没有谁是一成不变的。最后,关于如何改变,我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修通、自我探索、客体的回应。实际上,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缓慢修通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客体回应,以便能够支持我们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如果你想完成这个修通,欢迎可以来“会心动力团体”,在这里,我们一起帮你实现从领悟到修通,最终完成人生蜕变。 

图片

相关资讯
直播:绘画心理测评如何在各行业应用 如何应对孩子说谎? 2025年心理治疗师准考证可以打印了(人社部/卫健委发证) 你想成为团体辅导师吗?3天掌握艺术治疗团体辅导核心技术 人社厅发证 | 绘画心理测评专项职业能力,教师必修的心理辅导技术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