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真正了解什么是“自我表达”,什么是“内容表达”吗?虽...
你是否真正了解什么是“自我表达”,什么是“内容表达”吗?虽然都是表达,但有影响力的表达,往往并不只是说出“我在想什么”,将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直接宣泄出来,更重要的是,别人能不能听懂、接住、共鸣。对于刚入门演讲表达的伙伴们来说,改变紧张害怕,打破看不见的“围墙”,我们总先致力于鼓舞表达欲,也就是针对“敢说”的训练。但演讲表达远不止于此。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地不经思考的表达,不去考虑逻辑结构和观点展示,不考虑他人是否理解,是无法让他人留下印象,受到你期待的影响做出反馈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需要“内容表达”,明确需要有观点结构和目的性的表达,以追求有效的沟通和影响作用。今天的文章,我们尝试帮助已经能够勇敢踏出当众讲话第一步的伙伴们,尝试寻找到进阶的方向,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传达出去,引发共鸣甚至说服听众如你所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内容表达力的三个底层逻辑:1.不只是写自己,更是写给“那个你想分享的人”;2.不只是表达情绪,更是沉淀认知输出倒逼输入;3.不只是自我记录,而是共鸣输出+可实践引导;所以,首先要跳出我们个体过于感性的情绪状态,尝试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对方感兴趣的和同样正在经历着的。很多人在演讲时容易被情绪左右,过于激动或者悲伤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忽略了演讲的核心是传递有价值的认知给“目标人物”。如果缺失了表达的目标,那么所有的行动都会散乱无章的,因为都没有方向,都是随机的。因此会造成想到一句说一句,东一句西一句表达混乱的状况。在确定目标后,就能拥有一个范围圈,包括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都能有一个正确的筛选。所有的行动,都指向目标。所以,想要修炼内容表达力,第*个关键就是深入了解听众的困惑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寻求深层次的共鸣。
其次,内容的表达不止是表达情绪,更是沉淀认知,用输出倒逼输入。情绪虽然真实,但如果没有理性的剖析与结构化,往往会让交流流于表面。只有当情绪与逻辑相结合,才能形成有力的表达,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基于创作路径的模型,原始的情绪总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加工和节奏设计,才能够更加精准地转化为观众能够快速共鸣的内容。
参考最近又二次红红火火起来的脱口秀:表达者们基于对社会现象的愤怒提炼普世的主体,通过象征手法,用具体的故事,设计情绪节奏(如悬念冲突等引导思考),并根据反馈迭代(线下麦多轮收集)等进行内容脚本的优化和跌打四。经过对观点的深思熟虑,能够让我们的思想和表达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
最后,演讲不是个人的日记/自我记录的工具,更应是一种共鸣的输出与实践的引导。做出演讲,所传达的不应只是个人的经验,而应是能够激发他人思考、引导他人行动的力量。所以我们的表达方式,既需要不过分迎合他人的期望,也不能单纯的自我中心出发,而应是在真实与结构的基础上,探寻更深层次的共鸣。
真诚是演讲的基石,但结构才是链接演讲者和听众的桥梁,观点则是核心力量。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能够令得引发听众的思考和讨论,但能否让听众真正将这个观点和你本人挂钩,则需要一些表达的影响力加持。更多演讲口才系统提升,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预约线下体验。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