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馨的聊天记录里,有段 3 分钟的 “已撤回”。昨晚和男友...
小馨的聊天记录里,有段 3 分钟的 “已撤回”。昨晚和男友为了一些事发生了争执,早上醒来想了想,感觉昨天说了些重话,于是拿起手机想道歉,却对着输入框呆坐半小时:说对不起会不会显得我太卑微?加句“你也有错”会不会又吵起来?凭什么这次是我道歉啊?...... 在微信中来回删了第7遍时,她突然把手机扣在桌上 —— 就像小时候打碎了碗,站在厨房门口反复排练 “不是我弄的”,直到妈妈下班回家,反而被骂 “小丫头就是嘴硬”。最终发出去的只有一句 “早安”,附带一个僵硬的笑脸表情。男友回复 “早” 的瞬间,她突然觉得胸口好闷,像有团棉花堵着一样。周末一起看电影,男友随口说 “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她立刻摇头:“没有啊”,表情茫然地望向别处。
这种反复纠结的内耗,其实藏着我们和自己、和他人的深层互动模式 —— 精神动力学中,这被称为“投射性认同”。就像小馨,童年时母亲总说 “懂事的孩子才值得被爱”,久而久之,她在感情里也默认了 “我不能犯错、不能示弱” 的生存法则。那些删了又改的消息背后,藏着一个不敢被看见的问句:“如果我坦诚道歉,他还会爱我吗?”更让人疲惫的是,这种内耗会披上 “为对方着想” 的外衣。你以为 “不说免得吵架” 是成熟,其实是把 “被抛弃的恐惧” 包装成了体谅;你以为 “假装没事” 是包容,其实是用自我压抑,回避着 “真实的我能否被接纳” 的自我拷问。就像在感情里搭了座透明的桥,你站在这头猜对方的心思,却不敢迈出一步问真实答案。
也许,会心动力团体能帮你看到,这看似透明的玻璃桥其实并不危险,它可以通过三个关键动作帮你走出内耗:1. 镜像反馈:当你流露出纠结的细节(比如你说了句没什么),组员可能会即时告诉你 “我看到你好象在皱眉头”。这种反馈能打破自我盲区,让你看清自己没察觉的肢体或情绪信号。2. 模式解码:在安全氛围里,你会不自觉重现让自己内耗的互动模式,比如他人看到他人稍显犹豫时,你立刻收起真实想法;或者对某人不满时,你第*反应是自责而非表达与解释。当这些反复出现的应对方式被看见,你会发现:让你纠结的不是某件事,而是你总在用同一种惯性应对关系,这才是内耗的根源。3. 行为试错:你可以在团体里试着说 “我其实很纠结,或,我有担心……”,你不用假装平静。这种 “小冒险” 会收到大家无评判的回应,慢慢替换掉 “真实表达 = 被伤害” 的旧认知。和独自反思不同,团体里的反馈带着专业视角;和朋友倾诉不同,这里的互动会聚焦你的模式而非具体事件本身。它会帮你帮你把自我对抗的力气,变成理解自己为何纠结的清醒,最终在关系里活得更松弛。如果你也总在爱里反复拉扯,被 “说不说”“怎么做” 困住,这个能拆解内耗的团体,或许正是你需要的 “情感解码器”。想让那些藏在纠结里的真实需求被听见?扫码走进团体,让内耗的僵局,变成靠近自己的契机吧。??会心动力团体帮你把所有“纠结” 变成成长的起点▼
更多详情请咨询(手机/微信)【长沙校区】▼芳子老师:18908479680王源老师:15377314335白羊老师:18900738124小阳老师:18108476475小胡老师:18573109059小李老师:18573109895
【海口校区】▼温尼老师:18876637731曼曼老师:183089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