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一种爱是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父母不是孩子的上帝,我们只是有幸获得了教养他们的资格。 年幼时,他们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和照顾,方能健康长大。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需要一次次的分离,他们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照顾和分离是为人父母的两大课题,我们的一次次退出将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尤其是孩子成长中的这8个阶段,父母一定要主动退出。
三岁退出餐桌 “我家小宝眼看要上幼儿园,别说自己吃饭,连勺子都拿不好......”闺蜜找我诉苦,一问才知道,平时在家公婆总追着喂饭。 问她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吃?她说孩子一碗饭吃半天,没多少进嘴里,大部分都掉身上和地上了。公婆心疼,说孩子吃不饱,最后还要收拾半天,不如直接喂。 这看似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对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剥夺。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人脑发育的研究,其中表明:2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时期,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完成一些自主进食等标志事件,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提升自驱力的。 吃饭是人的本能,自主进食不仅是生活必备,也是他们发展独立人格的重要过程。 他们通过自己吃饭,可获得自信心和掌控感,也能增强他们对自己的管理。 吃饭不应该是家长和孩子的一场战斗,退出餐桌,享受一起吃饭的小幸福。
五岁退出卧室 哈佛大学法伯博士说: 睡眠本就意味着分离,孩子学着离开父母、独自睡觉,实际上是他学着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 在《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个青春期还在和奶奶睡的男孩,他叫俞刘益。 13岁的他性格内向,不愿表达,沉迷网络,只要和家人产生矛盾就离家出走; 虽已是青春期,还是脱不掉幼儿的气息;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姑姑,虽不服气却选择隐忍...... 直到育儿师发现他的不正常,帮助他一步步建立边界,首先就是给他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 在整理房间时,他提出姑姑的床放在他的房间不好看,这一刻他才完成了一个由依赖向独立的转变。 我们不可能陪孩子睡一辈子,他终究要长大,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退出卧室是建立边界的第一步 。 睡觉时,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更好的休息。
六岁退出浴室 都说女大避父,男大避母,洗澡事虽小,却和孩子的性教育息息相关。 性心理发展上认为3-6岁是一个特殊阶段,称为「性蕾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性别意识。 如果没有尽早让孩子独立洗澡,对孩子性意识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同学的儿子读高一了,夏天洗完澡还光屁股走来走去。爸妈提醒他长大了,不可以总这样。他回答:我是你们生的,啥没见过? 自己洗澡,是儿童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孩子发展独立人格的尊重,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保护。 当孩子有了性别意识,我们就要通过退出浴室,来建立“边界感”、“隐私概念”。 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仅给予充分的爱,也能适时放手,给其应有的自由。
八岁退出私人空间 青少年时期对隐私的需要,超过他一生任何其他时期。如果你认为隐私对你很重要,那么它对你的孩子更重要。 在《少年说》中,一个高一的男孩说自己给QQ空间上了锁,没想到激怒了妈妈。 台下的妈妈说:“我不希望你上锁,不是想偷窥你的隐私。你要我尊重你,可是你尊重妈妈了吗?”面对妈妈的质问,儿子一阵默然,只好道歉收场。 我们爱孩子,更应该尊重孩子保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随着长大,一个人的生命不再是透明。 正如主持人陈铭说:“信任,应该是允许你上锁。” 在成长的路上,孩子要学习怎么独立,而父母要学习怎么放手让他独立。 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间,要相信他自有自己的方向。
十二岁适当退出厨房 教育部正式发布,今年9月份起,中小学生们要开始学习做饭! 消息一出,家长圈一片哗然。 买菜做饭不过是我们的基本生存技能,但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去父母家蹭饭,就是外卖。 所以,在上海封控期间,有人吃了一个多月的泡面,有人三天烧糊了两个锅,有人感叹“再不解封,就要饿死在家里”......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也是修行。 抖音上有一个宝藏男孩小鱼,年纪不大,却是家里的大厨,做得一手好菜。 在得知教育部新规时,他的妈妈自豪的说:“那估计我们是满分。” 因为爸妈比较忙,小鱼很小就开始学习照顾自己。第一次 下厨时,他切得不好,自信心受挫。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渐入佳境。 智慧的父母都知道,生活就藏在一粥一饭中。 学会做饭,不仅仅是为了不饿肚子,还为了在沮丧失意时,能用美食治愈自己,与生活握手言和。
十三岁适当退出家务 说起家务,很多爸妈认为: 孩子这么小,好好学习就行。 家务这东西,不用特意学,大了就会。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 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和收入更高,且婚姻更幸福。 在《少年说》中有一位七年级的男孩对台下的妈妈说:“您能别再逼我做家务了吗?” 妈妈说: 不能,因为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的爸爸在你姥姥家刷了三年的碗,才娶到了妈妈。 我身体不好,你10岁以前,我没擦过地。因为你的爸爸有担当有责任,所以我不后悔嫁给你的爸爸。希望将来你的另一半也能像妈妈这样,骄傲的说不后悔嫁给你。 正如教育专家詹文玲所说:“生活即教育,家务劳动使孩子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睿智的父母都知道:要适当退出家务,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父母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就是成长。
十八岁退出选择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霍布森选择效应」,指一种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很多父母根本不让孩子做选择,或者无形中限定了选择范围。 比如《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高考时为了不去妈妈想让她考的大学,故意少填一张答题卡。 她控诉妈妈假借民主之名,实则是专制。她说:“我一定要去外面看看世界,我一定要去外面摔跟头,我一定要去吃苦,我要看看我自己到底能奔成什么样......” 她的反抗是决绝,又惨烈的。 《杀鹌鹑的少女》中说: 生活就是由一个个选择造就。只有拥有良好‘选择力’的人,才懂得在关键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选择,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人生路漫漫,父母无法陪他们走一生。 当未来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是迷茫无措还是自信笃定,正取决于父母有没有让孩子学会选择。
孩子结婚后退出他们的家庭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边界模糊效应」,它是指父母与孩子形成了一种情感共生关系,与父母之间保持高度依赖时,亲子边界被人为地进行了模糊处理。 在《加油!妈妈》中高鑫饰演的田思扬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田母是一个趾高气昂、重男轻女的婆婆。 经常对生下孙女的儿媳百般刁难和羞辱,田思扬作为老公,情愿戴着耳机看球赛,也不帮老婆说话。 为了抱孙子,田母不顾儿媳反对,逼着喝药甚至监控排卵期。好不容易盼来了二胎,以为是个女孩就硬要儿媳做掉。 孙女也因此患上了性别认同障碍。 一切的鸡飞狗跳,都是因为田母缺少边界感,硬要插手儿子的家庭造成。而田思扬则过于依附母亲,一味的愚孝。 老话说的好:婆婆和儿媳之间*好的距离就是一碗汤。 孩子结婚后,主动退出他们的家庭,是你能给孩子*好的祝福。 儿孙自有儿孙福,*好的爱就是拎得清,懂进退。
写在最后 孩子成年后,需要与父母完成双向分离的过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 如龙应台所说: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如同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他们到了转弯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不必追了。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修行,需要取舍进退。
全国课程 在线课程 家庭/学校 讲师/个人 睿爱教育聚集国内外师资团队,致力于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有效的教育解决方案与服务,为孩子创造一个尊重、陪伴、有爱的成长环境,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学业成就与社会情感技能共同发展。 睿爱教育专注个人自我成长与管理,倡导持续学习是所有人完成自我蜕变的方式,我们的愿景是——成就每一个人。 睿爱旗下包括:全国线下课程、“睿爱课堂”线上平台、“壹计划”公益讲师平台、“幸福力”签约讲师平台。 睿爱服务产品涵盖:父母学习、婚姻关系、个人成长、讲师认证、孩子发展、营地教育、教师培训、个案咨询、教育解决方案。 讲师,影响力覆盖中国大陆、港澳台与海外。线上课程,学员遍布全球,服务超过24万家长与老师。 国内外师资团队
李土芳 中国讲师 2022课程 >> 合作对象 << 有意合作举办线下工作坊、讲座的任何教育机构、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社区、单位、个人工作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