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孩子撒欢了,一群妈妈却心累了。 前几天,朋友打电话跟我吐槽: “我家这神兽,现在一放假,心都玩野了......” 一放暑假,朋友就给女儿制定了一张日常学习作息表,让她严格执行。 但朋友发现女儿总是阳奉阴违,让她练琴也不练、作业也不写,自己在家的时候总是偷偷看电视、玩ipad,不按计划学习和休息,完全开启了“摆烂”模式。 气的她训了女儿一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没收电视遥控器、设置ipad使用时间...... 朋友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粗暴的“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协调自律的作用。 但这些斗智斗勇让她感到心累不已,忍不住抱怨: “现在的小孩儿都这么难管吗? ” 一到了假期,当孩子迷恋游戏、刷剧而学习极其被动时,父母就忍不住埋怨孩子贪玩、不自律。 从一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到最后怒骂训斥甚至是动手,可仍然收效甚微。 其实,家长忽略了孩子“摆烂”背后的真相: 孩子之所以缺少自律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自律的习惯,更是因为缺少拥有这种自律意识的父母。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没有天生自律的孩子,只有不断督促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纵孩子的散漫和天性,而是通过管教和约束帮助孩子打磨人生。
自律是反人性行为 孩子本能渴望“摆烂” 最近,一个词条“意想不到的自律生活”火上热搜。 不少孩子拍视频以诙谐的方式展示自己在暑假的“自律生活”。 视频中,孩子们一开始都斗志昂扬的立志假期一定要自律,甚至做好暑假规划。 然而,放假前的想象画面是这样:早睡早起、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放假后的真实画面却是这样:“死”都不起、各种追剧、赶紧上号。
很多网友评论道: 好真实。 说的不就是我吗! 上一秒:我要自律,下一秒:timi。 假期结束后悔不已。 这种间接性努力,持续性“摆烂”,好像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日常。 他们习惯了自己的散漫,放纵着自己的惰性,逐渐把不自律的小毛病融入日常而养成习惯。 总觉得学习不如刷手机快乐,做题不如睡懒觉舒坦,总是给予自己无数个放纵的借口。 其实,孩子之所以容易沉迷游戏、刷剧,却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因为大脑在兴奋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的物质。 有研究表明,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 当人们玩游戏时会变得兴奋、快乐,大脑就开始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这种快乐让人很难抵抗,让人慢慢上瘾从而深迷其中; 而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感受只有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无法深迷其中了。
当孩子不断重复刷短视频、打游戏、看剧时,多巴胺的刺激阈值就会越来越高,分泌的多巴胺也就越来越少,相应的快感就会慢慢变淡。 生活中,当孩子习惯了轻松而又高刺激的娱乐体验,就不太能享受看书、学习、运动这种费力又低刺激的活动。 所以大多孩子本能渴望“摆烂”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自律的确是反人性的行为。 也正是如此,父母的“他律”在此时才显得更加重要。
所谓自律 是靠父母的“管”而养成好习惯 周杰伦在节目中曾分享练琴经历: 儿时,周杰伦妈妈要求他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的钢琴,不禁有人提问: “但是你小时候真的能那么听话吗?” 他坦言道: “其实没有,从小就很羡慕其他小朋友。” 他一边在屋里练琴时,一边听着外面嬉闹声,不止一次懊恼的想:为什么我要学钢琴! 然而,长大后的周杰伦却感慨到: “但是现在真的就是很感谢她,所以我写了《听妈妈的话》。”
正是因为妈妈的督促才养成了他坚持每日练琴的习惯,即便他现在有了极高的成就,却依然保持着好习惯。 没有孩子天生会自觉学习,有的不过是身后不断严格管教和适当引导的父母。 打磨自己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不好受的,一旦孩子对自己狠不下心,就要依靠父母的外部压力让他自觉自律。 还记得高考*725分的“湖北女”唐楚玥,她就是一位才艺多多、自律优秀的女学霸。 唐楚玥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她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 即使在假期她也毫不松懈高度自律的学习,有不少人疑惑,她毕竟只是初中生,是如何做到如此自律、努力的呢? 直到看到她父母曾在采访中,坦言道: 她上幼儿园的时候,从那个时候我们就注意习惯的培养,因为一旦年龄大了,她的坏习惯就养成了,所以后来的话她自己也比较自觉了,总是先要把学习任务完成,然后再去做其他的...... 如果没有父母的管控和培养,就没有她如今的超乎常人的自律和出类拔萃的*。 其实,每一个自律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管”出来的。 就像路边的大树也会因为小时候容易长歪,而需要园丁用绳子绑住枝干控制它笔直生长,更何况是孩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更需要父母严格管教、时刻监督,适当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管”好孩子的自律 才是真正的富养 美国一所大学调查显示: 自律能力和孩子的成就成正比,自律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更有计划性和规律性,很快能找到事物的规律并解决; 反之,自律能力差的孩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以至于专注力、自控力、执行力相对较差,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也会落后于自律性强的同龄孩子。 因此,父母“管”好孩子的自律,才是对他真正的富养。 1.“管”好娱乐,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欲望。 当孩子学了一小会儿就坐不住闹着看电视、玩游戏等娱乐项目时,可以尝试给他定一个目标。 比如:你现在休息的话,只能休息五分钟,但如果你踏实学习一小时,就能休息半小时,或者看一集动画片。 用适当的延迟满足锻炼去“管”住娱乐,孩子长大后养成习惯就会享受延迟满足带来的高级快乐。
2.“管”好习惯,学会规划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会拖延,就是因为自身没有规划意识。 当然,孩子在小时候很难有这种时间规划、任务规划的意识和习惯,作为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做规划,并且要严格要求、时时监督。 记得郎朗在节目中分享自己的练琴经历: 郎朗父亲对他的要求极其严苛,每天都规划他一天要弹够几小时的钢琴才可以休息,让他苦不堪言。 但正因如此,郎朗慢慢养成了每天*少弹两小时钢琴的习惯,长大后的他也是如此。 在假期中,当孩子没有做规划时,父母就要辅助孩子做好规划,并严格监督他按规划学习和休息。 比如:今天做几篇作业,完成后要做好预习、复习等,完成好这些任务才能进行休息。 好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更不是孩子自觉养成的,而是在父母一次次的严格规划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当孩子习惯了父母的严格规划,慢慢的也就拥有规划意识、养成规划自己的好习惯。 3.“管”好日常,以身作则 白岩松曾说: 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 一个放纵自己的父母,没有说服力让孩子自觉自律。 前几天,一则视频引无数人点赞: 视频中,51岁的妈妈和女儿考研双双录取,两人每天一起5点起床看书。
很多网友表示:“ 妈妈是女儿的榜样!”“怎么有这么自律的妈妈!” 的确,有这样自律的妈妈,孩子怎么会不自觉? 作为父母,说千次百次不如做一次,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在熏陶下学会自律。
写在最后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为人父母要明白: 管好孩子的自律,才能让他在未来成长道路上能发光发热,不会因为懒散而失去实现理想的机会。
全国课程 在线课程 家庭/学校 讲师/个人 睿爱教育聚集国内外师资团队,致力于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有效的教育解决方案与服务,为孩子创造一个尊重、陪伴、有爱的成长环境,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学业成就与社会情感技能共同发展。 睿爱教育专注个人自我成长与管理,倡导持续学习是所有人完成自我蜕变的方式,我们的愿景是——成就每一个人。 睿爱旗下包括:全国线下课程、“睿爱课堂”线上平台、“壹计划”公益讲师平台、“幸福力”签约讲师平台。 睿爱服务产品涵盖:父母学习、婚姻关系、个人成长、讲师认证、孩子发展、营地教育、教师培训、个案咨询、教育解决方案。 讲师,影响力覆盖中国大陆、港澳台与海外。线上课程,学员遍布全球,服务超过24万家长与老师。 国内外师资团队
李土芳 中国讲师 2022课程 >> 合作对象 << 有意合作举办线下工作坊、讲座的任何教育机构、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社区、单位、个人工作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