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睿爱教育

我见过聪明的父母,都懂得保护孩子的爱好

作者:睿爱教育 来源:睿爱教育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作者 | 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一个小男孩手捧一大叠奥特曼...

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一个小男孩手捧一大叠奥特曼卡片,一边撕一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哭成泪人的他,中途停下来紧紧握着卡片,憋红了脸,可怜巴巴地紧盯着爸爸, 爸爸反而以平淡地口吻说“来,继续撕,我觉得很好!” 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才知道,原来小男孩最近*下滑得很厉害。 爸爸觉得都是卡片惹的祸,便命其亲手撕毁所有卡片。
 翻看评论区,很多父母都认为这位爸爸撕得好: 小卡片太影响学习了,就是个害人的东西! 但其中一条高赞评论特别扎心: 摧毁一个人兴趣爱好,是引导自闭的*好方式,加油,我在儿童劲射弩病院等你! 很多父母认为学习就等于会做卷子上的题,从来没想过人生不只在于一纸试卷。 人生漫漫,既有要脚下的步履匆匆,也要有头上的繁星点点。 孩子心有繁花似锦,眼有星辰大海,胸中才会有丘壑万千。 能活出自我的孩子,应该永远炙热,永远眼里有光,向往并追逐更广阔的天地。 而废掉一个孩子*好的办法,就是毁掉他所有的兴趣,让他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毁掉孩子的兴趣 就是剥夺他的灵魂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小时候有兴趣爱好,却一直被父母压制是什么感受。 有个高赞答案是: 就像一个被拘束在模型里的橡皮泥,经年累月,被风干了、定型了,已经活不出真正的自我。 《少年说》里,初一学生涂思睿喜欢用写小说的方式来记录生活。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的她,手写了56本,累计30多万字的小说。 这个爱好对她的文科很有帮助,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不错的*。 理科特别是数学,不管怎么学,却一直是她的短板。 爸爸却执意认为这是写小说惹的祸,一气之下把她写的所有小说都撕毁了。 还把所有课外书都用胶带封住了。 女孩说:“爸爸,我的座右铭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毁了我的诗书,就是毁了我浑身上下华丽的气质。”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失去了灵魂。
 原本以为女儿的这番肺腑之言能换来爸爸的反思。 没想到他却继续给孩子施压: “你的偏科确实很严重,再这样下去,就没好的高中,更没有好的大学……” 原本还故作云淡风轻的女孩,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哭,转身跑下台。 有网友直言: 为了一点分数,毁掉女儿的梦想? 以后你会发现,在这个庸碌的世界,有一个有梦想,有兴趣爱好的孩子。 是多么值得骄傲! 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太急功近利,太想在短时间内看到结果了。
曾在一个豆瓣小组里,看到一位网友说: 小学三年级时,我和妈妈说:妈,我想学跳舞。 我妈说:你周六日都要学习,你自己算算有空吗?而且你现在是学生,学跳舞干嘛? 小学六年级看《哈利波特》,我妈给我立了规矩: 以后上学期间不能看闲书,省得魂都不在学习上。 初中暑假看《盗墓笔记》,我妈说: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把心思放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书上有 啥用。 而她不知道的是,我当年高考。 大学期间就能写作出书、毕业后成为全职作家,这些都是她眼中无用书的功劳。 其实,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解决人生事件的*好办法,也是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 的东西。 正如作家梁文道曾说: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 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人生中一些了不起的变化就来自这种时刻。
鼓励孩子做感兴趣的事 让他活出自我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看过一则优秀的泰国广告: 有个男孩很喜欢化妆,经常用妈妈的口红涂在自己的嘴上,对着镜子臭美。 有一天突然被妈妈发现了,她夺过口红狠狠地摔在地上,用力擦掉他嘴上的颜色,并警告他以后不能玩口红。 后来,她发现儿子并没有听她的话。 妈妈为了让儿子更阳刚些,就买了一些战警的玩偶给他。 男孩还是继续在玩偶脸上化妆。 看着一屋子被化妆的玩具,妈妈生气得想通通扔掉。 但回过头看着儿子真挚的眼神,她决定支持他的兴趣爱好,陪着他一起涂涂画画,让他自由地去创作。
在妈妈的支持下,男孩拿起颜料,在色彩的世界里,恣意挥洒着自己的想象力。 而正是这个爱好,让他长大后选择在影视特效领域发光发热,最终成为了一个特效大师。
父母养育孩子,要像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还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 要观察并帮助孩子,找到属于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并支持他活出自己。 在浙江绍兴的一所学校里。 三年级男孩严弘森因在开学典礼上给全校师生当小老师,普及航天知识而走红。 这个被网友称为“火箭男孩”的小弘森。 别看只有9岁,却已经是有5年资历的老航天迷了, 他不仅在网上给大家科普过航天器型号,还制造过火箭模型,甚至还曾经给天文馆纠过错。
那么,这位小男孩的航天梦是如何被点燃的呢,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托举,那就是严爸爸。 早在儿子才四岁时,爸爸就带他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观看火箭发射了,从那天起,他的心里就萌芽了一颗自己造火箭的种子。 为了守护儿子的这颗种子,爸爸做了很多努力。 他带着儿子去各地的航天科技馆打卡,听讲座,小时候儿子不识字。 他就用电脑帮他查资料。 除此之外,他还把把家里的客厅改造成了一间航天工作室。 方便儿子在这里做各种航天实验。 对于儿子造火箭的事,严爸爸说: 我看中的是过程,而非结果,他在期间要面临多少困难,又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我看中的。 孩子的人生,理应让他自己做主,我们要让他的生命在自己制定的轨道里去运行。 父母的作用就是适当在轨道里放些润滑剂,给他加油打气! 正如诗人叶芝所说,教育不单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相信孩子在这把火的点燃下,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智慧的父母 用兴趣点亮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好的老师。 这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而对学习的兴趣能否持续。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引导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史蒂芬.沃切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让不同的参与者对同一款小甜饼进行品尝和评价。
一组参与者面前的罐子里有10个小甜饼。 而第二组参与者面前的罐子里只有2个。 结果第二组参与者给出的评价,明显高于第*组参与者。 心理学家发现,提供更少的小甜饼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欲望。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来源于好奇。 而好奇来自于稀缺,当一种需要不被充分满足时,需求就会上升,兴趣也会提高。 这就像人在饥饿时,胃口是*好的,家长可以用饥饿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分3步走。 1.掌握满足兴趣的节奏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一个现象: 她发现女儿对画画很感兴趣,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认真用铅笔涂涂画画很久。 每天如此,几乎从不间断。 可自从她买回全套画具后,女儿就对画画彻底失去了兴趣。 要她反复催促,才会不情愿地画上几笔。 由此可见,掌握满足孩子兴趣的节奏太重要了,儿童心理学家托德老师根据孩子心理,把满足分为3个阶段。 在渲染阶段时,*好不要让孩子接触到目标学习内容,但要不断展示这项学习的乐趣。 在节制阶段时,要减少孩子对这件事的参与时间。 但如果他们正全神贯注时,无论多久都不要打扰。
在选择时期,孩子对这个学习项目的兴趣基本稳定。 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和巩固,要让他在不同项目之间做选择,从而让他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更加有“付出感”。
2.高频反馈而非评价 经常看到家长对孩子说: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不认真啊。 题目错了这么多,字也写得像鬼画符。 这就属于居高临下的评价,而非反馈,反馈是更加具体和客观的描述。 比如: 我仔细观察了下,发现你这种类型的题目经常写错。 而且字也写得没有以前好,有些字我甚至都认不出来,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当孩子的行为被描述出来后,他们就会更倾向于关注行为本身。 并做出改善,而不需要分出更多精力去消化这些负面评价。 3.变换学习方式,度过瓶颈期 每一种学习,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总会进步很快。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瓶颈期”。 父母可以通过变换学习方式,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瓶颈期,比如发现孩子的字写得好,就把放在展柜里展示。 给孩子准备小黑板和粉笔,自己当学生,孩子当老师,请他们为自己讲题。 这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对学习兴趣的促进,几乎终身都不会消退。
写在最后 兴趣的原点是新奇。 这份新奇,在开始阶段,等于神秘;在中间阶段,等于稀缺;在保持的阶段,等于成就。 好的父母,会拼尽全力为孩子的兴趣爱好保驾护航。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家庭教育的真正价值,是⼀种启蒙、⼀种唤醒、⼀种点燃、⼀种打开、⼀种得道。
相关资讯
广州·10月18日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课】助您成为养育自己孩子的专家 一个孩子童年*大的幸福:被允许做这4件“无用的事” 10.10线上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认证】开启家庭教育事业! 月满中秋 | 明月寄相思 美好共此时 -繁荣盛世 共庆祖国74华诞-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