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睿爱教育

别再这样惩罚孩子了!伤害远远大于教育

作者:睿爱教育 来源:睿爱教育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这两年,经常看到孩子拿了家里的钱、超市的东西,被家长送去派出...

这两年,经常看到孩子拿了家里的钱、超市的东西,被家长送去派出所的新闻。 10月7日,湖南娄底,3岁男孩从邻居家拿了瓶酸奶,奶奶发现后坚持要送到派出所,不顾孩子的哭闹挣扎。
去年,江苏一个10岁的男孩,想去同学家玩,拿了家里的100块钱,被父母发现后送去派出所,吓唬说让民警把他抓起来。 做错了事,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这原本是一种很正常的教育手段,不光是对孩子,也是成人世界中的规则。 然而很多家长,没有把握好惩罚力度,或是惩罚方式不恰当,反而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就像上述新闻中,对于3岁的孩子,物权意识还没有那么强,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可能是“拿”,而不是大人以为的那种“偷”。 本来只需要带孩子把酸奶还给邻居,道个歉,再跟孩子讲明利害,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用这种看似“大义灭亲”的方式来恐吓和教育孩子, 很容易摧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孩子可能一生都活在这个心理阴影当中。 事实上,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错误的惩罚方式,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01 不要对孩子犯错反应过度 不少家长一发现孩子犯错,出现不良行为,就如临大敌,好像孩子马上就要变成坏人,走上歧途。 孩子偷了一次钱,就开始担心他“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孩子说了一次谎,就开始担心他将来人品有问题; 孩子打了一次人,就开始担心他经常在外面惹是生非...... 诚然,作为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确是非,建立底线,但这不意味着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的错误过度反应。 其实, 这些“担心”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调皮捣蛋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只要家长足够重视,教给孩子规则,自己做好榜样,孩子就会改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过度惩罚,则会给孩子造成恐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甚至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安徽芜湖,一个贪玩的男孩下午跑出家门,玩得太晚了害怕被爸爸打一直不敢回家,家人以为孩子丢了,直到凌晨,在派出所民警帮助下才找到孩子。 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爸爸工作的工地玩耍,不小心碰到了气钉枪,被一钢钉中伤,小女孩忍痛回到家,什么都不敢说,直到晚上痛到不行了才告诉父母。 到医院检查发现,钢钉刺入胸膛,离心脏仅26毫米。
当家庭里容错率太低,惩罚过重,孩子做错事后就会不敢说实话、遇到困难也不敢向父母求助,或者学会撒谎,逃避责任。 过重的惩罚,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导致孩子走向歧途。 犯罪心理学表明,恶性犯罪嫌疑人都有着严厉的超我,他们童年经历了父母非常严苛的对待:稍不如意,一点小错就要被狠狠地惩罚,这形成他们难以抑制的暴力犯罪冲动。 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和不良行为, 惩罚孩子需慎重、把握好度。 安全问题之外,对于孩子犯错不要太过激动、粗暴,重点在于帮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02 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河合隼雄在《孩子的恶》一书中说到: “小孩子做了大人们认为的坏事,而这种坏事里有可能潜藏着超越了常识的高尚内容,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动机和心理需求。 许多看似不好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信号,提醒家长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的真实诉求。 就拿偷家里钱这个事情来说: 一方面,有可能是孩子的物权意识还不够,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物品之间的界限,没把自己“偷”钱这个行为当回事;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基本的满足,导致孩子产生物质匮乏感,进而诱发偷钱的行为; 还有一个可能,是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不足,孩子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偷钱,而是用这种“坏行为”去吸引家长的关注。 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 家长自己多反思,并耐心和孩子沟通,才能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行为? 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通常来说,孩子的“不良行为”,大概率上都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紧张的亲子关系、家长做了不好的榜样有关。 比如家长习惯压制和否定孩子,孩子就可能通过各种叛逆行为表示反抗,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当孩子犯错、出现不良行为,家长首先应该从上述几点来思考,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再来看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做到这一步,家长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不是单纯的“ 惩罚 ”能够解决的,而是指向了更深刻的议题。 看见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后,该满足的需求尽量满足和回应孩子,教育方式不对就及时改变,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以后就多注意言行,以身作则。 这样的引导,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能从根源上纠正孩子的行为。
03 惩罚也应该有温度 为了惩罚孩子,有些家长把幼小的孩子关小黑屋,任凭他声嘶力竭地哭喊,也置之不理; 父母冰冷的态度、刻薄的语言、旁人异样的目光,是毁掉孩子安全感和自尊心的“利器 ”。 这时,惩罚的教育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取而代之的是被抛弃的恐惧、被当众指责的羞耻,成为孩子 噩梦般的时刻,甚至是一生的阴影。 孩子渐渐变得胆小、自卑,有些个性强的孩子,还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叛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意思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如果忽视情感的重要性,只懂得冷冰冰的管教,很难教育出心理阳光、自信优秀的孩子。 即便是惩罚孩子,也应当带着情感和温度,让孩子明白: “父母针对的只是你的行为,对你的爱不会改变。 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面对错误、认识错误,并且对它负责。 而我们,会陪着你一起面对。” 采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带着尊重和关爱的惩罚,更能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拥有改变的动力,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比如孩子撒谎了,比起严厉批评,可以从正面鼓励他:“你一直是个诚实的孩子,妈妈也相信你以后也会是个诚实的孩子。” “一个孩子应该经历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到错误的惩罚。 ” 自然后果法,是指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产生思考,进而自我纠正,这比来自父母外力的惩罚更为有效。 比如孩子磨磨蹭蹭不写作业,可以适当提醒孩子,如果他依然不写,那就让孩子体验熬夜犯困着写作业这种难受的感觉,或是承担没好好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批评的后果。 慢慢的,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开始自我改变。
在自然后果不适用的情况,家长 可以在思想教育后,让孩子付出实际行动,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责任。 比如孩子打人,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小朋友准备一份礼物,并真诚地向他道歉。 除了自然后果法,家长还可以采用让孩子失去某些特别待遇、禁止某些权利的方法,而且*好是提前和孩子约定好。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总是不收,把家里搞得很乱,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下次不好好收拾玩具,就没收*喜欢的玩具一个星期,并严格执行。 用事前立规矩,代替事后惩罚,更有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 有句话说得很好,好的教育,应当是唤醒,而不是驯服。 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太依赖“惩罚”的方式,而是多用启发、提醒和信任,向孩子表达一种正面的期待、积极的暗示,才会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 懂得自我完善、自我激励。
相关资讯
广州·10月18日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课】助您成为养育自己孩子的专家 一个孩子童年*大的幸福:被允许做这4件“无用的事” 10.10线上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认证】开启家庭教育事业! 月满中秋 | 明月寄相思 美好共此时 -繁荣盛世 共庆祖国74华诞-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