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睿爱教育

顶嘴,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千万别当成无理取闹!

作者:睿爱教育 来源:睿爱教育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作者 | 茱茱 说到孩子“顶嘴”, 是这届家长的一大痛点之一...

作者 | 茱茱 说到孩子“顶嘴”, 是这届家长的一大痛点之一。 不少家长认为, 孩子“顶嘴”就是不尊重父母。 更偏激的观念还有: 孩子“顶嘴”就是白眼狼、不孝顺! 为什么孩子怎么说都不听? 到底怎么解决“顶嘴”问题? 看完顶嘴的真相, 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或许能对孩子有多一些同情心和理解。
孩子顶嘴,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在觉醒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 孩子“顶嘴”有三个高峰期。 分别是: 2~5岁的自我意识萌芽期, 7~9岁的准大人期, 12~15岁的青春期。 在这3个阶段, 孩子会显得特别难管、难沟通。 其实, 这只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快速发展, 渴望做主,想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相应地,父母就会感受到,孩子不那么“听话”了。 亲子间就会有“不舒服”的感受。 这种“不舒服”是正常的、必须的。 没有这份“不舒服”, 孩子就没法离开父母,健康长大。 我们的育儿建议是: ✔ 3-5岁,别总说“好不好”三个字 比如,部分大人在孩子面前过于“谦卑”, 常会反复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 如:“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 “你自己吃饭行不行?”。 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 这等于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了顶嘴机会。 事实上, 6岁以前的孩子喜欢有力量的父母。 这里的“有力量”指的是: 他们会给孩子设定基本的规矩, 小事多允许孩子尝试, 家里主要的事情一定是父母说了算, 面对孩子的闹腾他们不慌乱、稳得住, 这样的父母,反而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 7-9岁,少论对错 6、7岁开始,陪读家长经常遇到的难题是: 孩子明明犯错了,大人指出来时, 他就是各种嘴硬、不肯认错。 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错了吗? 当然知道。 只是,父母好心地帮孩子把错误一再找出来, 其实恰恰剥夺了孩子体验到“我能行”的机会, 反而再次验证了孩子弱小、无能为力的事实, 他们自然会防御性地顶嘴,下意识维护自己的颜面。 更好的做法是, 少论对错,多鼓励。 实在需要指点孩子, *好先肯定孩子的进步, 然后指出:“如果xx地方改进一下,就更好了。” 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 12-15岁,熬过去 青春期的孩子, 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壮大。 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 有时会显得很爱争辩。 —— 这只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希望被确认。 家长们一定不要跟这阶段的孩子硬碰硬。 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在场, 孩子不需要了,咱们就退下。 (确实,嗯,有点卑微
。)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永远会是这个浑身是刺的状态。 其实不是的。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刺毛”都是一过性的。 父母们只要熬熬熬,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 下面这些话,在你觉得难熬的时候或许有用: “青春期如果不折腾、不逆反, 到了中年了再折腾。可能就很糟糕了。” “早叛逆,好过晚叛逆。” “亲生的。亲生的。”
敢于顶嘴的孩子,未来更有出息 被孩子顶嘴, 老父母着实不好受。 但是,你知道吗? 弗吉尼亚大学曾跟踪调研过150个13岁的孩子, 最终发现: 那些在家跟爸妈经常争论的小孩, 更能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 更能冷静承受压力。 职场上的表现也更优秀。 听话不是一个孩子必备的品质, 独立思考才是。 而敢于质疑、争辩、顶嘴, 恰恰是孩子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表现。
可惜生活中, 明明是孩子的大脑和思维在发展, 却被父母误以为“不听话”、“爱顶嘴”。 比如,前几天去超市遇到有趣的一幕: 家长跟孩子说,一次只能买一样零食。 孩子不满意,跟父母争辩: “为什么你们在超市能买很多东西,我只能买一个?” 孩子爸爸当场批评: 不得了哦,翅膀硬了,知道顶嘴了! 这孩子真挺冤的。 看上去他是在“顶嘴”, 事实上是 孩子在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这时,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将买的东西做个归类, 帮助孩子更好了解: 哪些东西是父母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全家共用的…… 孩子会明白,为什么买东西要有预算和计划, 下次还可以请孩子跟大人一起列购物清单, 这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参与感, 还能让孩子懂得体贴父母的不容易。 *忌讳的是,完全不允许孩子质疑。 总是强调“我的意见才是对的” “父母的权威是不允许被质疑的。” 孩子将学会,照着爸妈说的去做就好了。 多想、多表达也没用。 这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都会被极大打压。
孩子顶嘴,可能是在求助! 这是朋友家刚遇到的一件小事。 她家7岁的小女儿,近来动辄跟大人顶嘴, 和4岁的弟弟发生冲突。 有时候甚至有点无中生有、胡搅蛮缠。 直到那天晚上, 女孩在跟爸爸顶了嘴后, 把自己关在卧室生闷气。 妈妈跟进去,坐在女儿身边, 轻声说: “宝贝,爸爸妈妈最近有点忙。可能忽略了你的感受。 能跟妈妈讲讲,你最近怎么了吗?” 女孩一听,眼睛顿时红了, 眼里含着泪说: “我只是希望你们好好听我说话, 到了你们那儿,就成了顶嘴……”
那天晚上,母亲陪女儿闲聊了很久, 母女俩还一起整理了女孩小时候的小衣物, 回忆曾经的小美好。 第二天,女孩明显地情绪转好, 像是换了个人,变得乐观、健谈,和善。 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家里的老大,小女孩其实在嫉妒自己的弟弟。 她迫切需要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 妈妈的耐心陪伴, 某种程度上修复了亲子关系, 孩子的不安情绪才算得到疏解。 所以,假如孩子频繁顶嘴,冲父母发脾气, 很可能是在向父母求助。 只是限于语言能力的发展,通常不能准确地表达。 只好通过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不尝试去看到孩子内心的担忧、困扰, 不去和孩子链接, 那么再多的教养技巧,再多的说教, 都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底,孩子是有权“顶嘴”的。 而教会孩子用文明、理性的方式顶嘴或争辩, 是父母的责任。 推荐下面这4步走, 可以把孩子对顶嘴转化为亲子沟通的契机。 第*,克制情绪。 不要跟孩子对骂。 这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不要轻易发脾气。 心理学上,有个 十二秒效应 ,即: 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时间只有12秒。 很多人会被这12秒控制,说出或做出后悔的事。 过了这段时间人会恢复往日的平静。 当我们情绪情感上, 真正放松下来,并能接纳孩子的“顶嘴”, 孩子就不至于下意识自我防卫, 为了反抗而反抗。 第二,设立底线。 如果孩子的“顶嘴”确实很无礼、让你不舒服, 建议用这样的话引导孩子: “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 “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我。” 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直接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还可以跟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线: “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的做法。 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
第三,给孩子话语权。 对孩子而言,*好的安慰方式, 就是先听他把话说完。 所以,尝试用提问的方式, 让孩子有机会把心里话说出来, 还能锻炼到孩子的语言能力。 比较好用的句式有: 你被老师批评了,应该比较难受吧? 这件事,可以详细的告诉我吗? 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通过询问,去倾听孩子,尝试了解事情的全貌, 再陪孩子去寻找具体的解决办法。 第四,平日里,父母做好言语示范。 不要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不就是…… 改为说: 我看到你很难过,因为…… 不要说:你是我孩子,就该听我的。 而是说: 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不要说:你这样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看看你这*,真是没救了! 而是说: 显然你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需要我为你做什么? 不要说:你这样跟我说话像什么样子!我们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对得起我们吗? 而是说: 你这样做,让我很难过。 不要说:你反了天了! 而是说: 你说的也有道理,咱们好好聊聊,看看这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父母如果能够尽量心平气和说话, 孩子就能学到更合理、更有分寸的表达。
有人说,“每个小孩都会‘干掉’父母,才能长大。” 意思是说,只有孩子敢于顶嘴, 有机会在父母面前平等对话, 能够被父母尊重, 那他走出家门,跟外界打交道,才能更自信。 所以, 被孩子挑战,甚至被孩子“干掉”,不丢人。 爱因斯坦怀疑传统物理学,因此创造了相对论力学; 达尔文怀疑传统的生物学,因此提出了达尔文进化论…… 孩子要长大,同样需要这样的质疑和反抗。 这样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确实不公平。 孩子越长大, 父母就越被动, 甚至还有点心酸。 但正如作家倪匡所说: “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 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相关资讯
广州·10月18日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课】助您成为养育自己孩子的专家 一个孩子童年*大的幸福:被允许做这4件“无用的事” 10.10线上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认证】开启家庭教育事业! 月满中秋 | 明月寄相思 美好共此时 -繁荣盛世 共庆祖国74华诞-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