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德盖讷作品 来访者是一位母亲,向咨询师讲述着关于女儿早恋的困扰。咨询师和来访者针对女儿高中早恋、*下滑、和丈夫发生冲突等议题工作着。 这位妈妈对女儿早恋态度很矛盾,一方面认为早恋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另外一方面因为早恋而*下滑等情况,丈夫对自己有不满,自己也开始自我怀疑。 来访者谈到在电视上看到有孩子在初中就开始恋爱,似乎感到一些安慰。 如何理解此刻这位妈妈内在的矛盾心情?来看看曾奇峰老师对这个案例的督导内容:
判断力外包 这里出现了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点。 来访者的女儿是高中生了,所以在她知道有初中生谈恋爱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她觉得有点安慰,这表示来访者把一件事情的对错的判断的标准投射给了外界。 也就是说,她不是按照自己内心固有的判断事情对和错的原则,而是根据别人有没有这样做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对还是错。 如果编一个名字的话,这就叫作“判断力外包”。 我再笼统的总结,一个人他判断一件事情的能力不是在他内在。 相当于一个国家它的*高人民检察院,*高人民法院,都不是在他自己的国土上,而是交给了另外的外国。 她根据有多少人干过这样的事情来判断对错,显然这是一件非常靠不住的事情,而我们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要一个人自己能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把判断力外包这也是一种移情。 因为这意味着,早年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中,来访者是不可以有权力自己判断我自己该怎么做的,而是把这个权力交给了爸爸妈妈。 只有在爸爸妈妈说这样可以做的时候,她才可以做,如果爸爸妈妈认为你这样做不可以,那她就觉得这真的不可以。 在中国的家庭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重大的两件事情,孩子的择业和择偶,这些事情都是一个孩子成年之后不可以自己决定的。 有夸张一点的段子说,有很多男孩女孩,她们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还是不可以决定自己到底在什么样的季节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尤其是妈妈说了算。 来访者所表现的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权力外包的状态,这对咨询来说也是一个诱惑。 咨询师如果在反移情的支配之下见诸行动,意思是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替代来访者做出正确和错误的判断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他说成咨询师上了来访者的当。 当然这个上当是一种比较好玩的说法,实际上是反移情见诸行动,就是咨询师替补了爸爸妈妈代替她作出决定的位置。 这个时候一个有经验的咨询师需要跟“自己想代替来访者做出判断”的欲望保持距离。 我们可以预想一个矛盾的情况: 来访者诱导咨询师代替自己做出判断,如果咨询师做出的判断就是在一个女孩高中的时候不应该谈恋爱(这里随便选一个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来访者肯定会说: “你们搞心理学的不是说,一个人她到了某个时候有权利完全的做出自己决定吗?” 这样在你和她的观点之间就造成了冲突,这是典型的她的内心冲突变成了她和你之间的冲突。 如果咨询师选择的是另外一个立场,比如说女孩到了高中正是青春萌动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谈恋爱,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是一门关于自由的学问,如果她连谈恋爱的自由都没有,那她的整个人生又有什么样的自由呢? 当咨询师倾向这样的观点的时候,也同样会遭到来访者的反驳,她可能会说: “在这个年龄阶段,人还不成熟,没办法判断自己是真的爱这个人还是只是一时寂寞,当然谈恋爱也可能对她的学业有时间和精力上的分散,这个都不利于她以后考大学或者是做一些什么样的别的事业。” 这个同样也是来访者自己冲突的双方投射到了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 也许你会问,在来访者诱导我们代替她作出判断或者决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她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冲突,就是在同一件事情上面我有完全相反的两个选择。 如果一个来访者她面临这样的冲突事情来找我们,而我们又不代替她做出判断,到底选择A是对的、有利的,还是选择B,我们不代替她做出判断,她的第*反应可能就是我花了时间花了钱到你这儿来没有任何收获。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 事实是在她越多的了解自己矛盾的冲突之后,她就越能够,或者说治疗的目标就是越能够承受这样的冲突的情况,而不是在这种冲突中间感觉到有必须要采取行动的压力 。 我们对此时此刻这个来访者这种“不代她做出决定”的态度,也会传递到这个来访者跟她女儿的关系中间。 因为我们知道十多岁的女孩她在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谈恋爱,或者是在大环境不太允许自由的谈恋爱的情况下,她也有很多的内心冲突的。 所以如果妈妈能够承受自己的焦虑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女儿,那么女儿就能够完整的感觉到自己在面对这件事情的焦虑,而不是在这件事情的焦虑之上再额外加上再安抚自己的妈妈的焦虑。 如果是这样的话, 女儿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压力和冲突的时候,会更加从容不迫地对待。 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发生的很多,就是在孩子面对自己的现实冲突时,只能够用一小部分智力或者是情感来处理她自己那些事情,而大部分的智力或者心思都在应付来自后方的爸爸妈妈的,有那么一点点攻击性的压力。 这显然是一种腹背受敌的情况,而且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自爸爸妈妈这样背后的所谓的攻击要比现实的攻击更加强大。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所面临的真正的战斗的前线就是跟爸爸妈妈的冲突。 反而她跟现实的冲突,比如说跟老师或者同学、朋友的冲突变成了后方。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在外面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跟爸爸妈妈的冲突非常激烈的原因。 这个原因我们再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 就是爸爸妈妈有那么一点点不太明智的把自己放在了自己孩子的敌对面。 我们再回顾一下刚才说的这段话的原理,来访者诱导咨询师代替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如果咨询师不这样做,来访者就学会了如何在跟女儿的关系中间不代替女儿做出判断和决定。 这样她自己首先就轻松了,因为她会想这是女儿的事,女儿要学习怎么样处理这些冲突,这些冲突都是一辈子的事情,别说现在,就是参加工作之后都涉及到个人生活跟事业之间的冲突。 所以来访者自己会处在一个远离女儿内心冲突和现实冲突的位置,她就可以腾出手来做可以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情。 而女儿也不再是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当成自己战斗的前线,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处理自己的现实冲突和内心冲突中间去。 这就是爸爸妈妈没有打扰到女儿内心世界的状况,显然是一个更好的状况。
孩子的那些问题:撒谎、*下滑 当父母亲过度干涉孩子的事情时,孩子有可能会使用的方式就是撒谎。 案例中这位妈妈自己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告诉她的爸爸妈妈真实的情况,这个也可以在动力学层面理解一下。 孩子的撒谎是继发性,继发性的意思就是孩子的撒谎在后,而父母亲的撒谎在前。 父母亲对孩子撒了什么谎呢,就是:我不让你谈恋爱是因为害怕影响你的学习。 但实际上在父母的潜意识里面,不是这样的,父母的潜意识是: 在过去我们都是你心目中最重要 的人,你谈恋爱之后,不可避免的会把你的恋爱对象作为最重要 的人,而我们就被抛弃了 。 所以父母阻止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谈恋爱,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抛弃。 这种被抛弃感对这位来访者来说还意味着: 我在结婚之前都没有谈恋爱,当然也没有发生性关系,如果女儿你也这样做的话,我们两个之间就更有认同感,你更像我的女儿。 但是你竟然做了我结婚之前没做的事情,那也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你好像不是我的女儿了。 再就是某一些行为和或者是人际关系模式(或者说人格,人际关系模式是人格的另外一种说法),在代际之间强迫性的重复。 这是关于孩子撒谎,接下来看看孩子*下滑。 *下滑的确是问题,但是我们有几点需要思考一下: 第*,*下滑是谁的问题?显然不是爸爸妈妈的问题,是这个女孩自己的问题。 第二,在女儿*下滑的时候,爸爸妈妈能做什么,可以使女儿的*保持稳定甚至能够*上升? 我们先说爸爸妈妈不可以做什么。 爸爸妈妈不可以做太多的给女儿施加压力的事情,因为这会打扰女儿。 *提升是一个智力活动,智力活动就需要自己的心神不被打扰,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很焦虑,给女儿有很多的压力和干预的话,那只能够骚扰女儿的把*搞上去的智力活动,不会取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很多的爸爸妈妈没有把这个想清楚,她们以为她们如果能够在旁边多吆喝一下,多制造一些噪音和压力的话,就一定能够使女儿的*搞好,但是从实际操作上来说,真的不是这样子的。 我曾经访谈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孩子的*下降的时候,爸爸妈妈非常的焦虑,我给出的建议就是 爸爸妈妈需要跟孩子的*保持距离 。 当然前提是如果你真的很在意孩子的*的话,如果爸爸妈妈能够跟孩子的*保持距离的话,孩子就可以腾得出手来全力以赴的对待那些智力上的东西,数理化的测验等。 但是就像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如果孩子注意力过多的被爸爸妈妈的干预和焦虑所影响的话,她的*是上不去的。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替孩子想一想,如果爸爸妈妈你们自己在面对工作或者是学习方面的压力的时候,旁边的人的吆喝对你来说会有什么作用,我估计你能够体会到绝大部分是反作用。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自我边界,什么事情是我的事情,什么事情是别人的事情。 第二涉及到如果我们判断这是别人的事情,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可以帮到别人,而不是打扰别人。 我有一个有那么一点点荒诞的联想就是: 父母亲对孩子有时候真的是操心太多了。如果父母亲对孩子的操心,甚至都延伸到孩子结婚之后的卧室里面,甚至是床上,大家就已经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操心,从动力学上来看实际上是有乱伦的味道的。 当然乱伦在专业圈子里面说一说没问题,如果在非专业圈子说的话, 我们可以把 它说成是未分化,就是把别人的事情搞成了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事情搞成了父母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