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了解家庭教育资讯及育儿教养干货 睿爱教育——家庭•学校教育国际化平台
作者 |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尝尝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作业怎么还没写完? 为什么老是让我操心? 你到底能做好什么事情?你这孩子究竟怎么了?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每天都在对你的孩子说? 我们总是脱口而出这样的话,但是经常的数落和责备,孩子小时候还听。 长大了就会选择远离父母,甚至变得叛逆。
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越是责备孩子希望他们能省点心,到头来,却是操不完的心。 为什么我们越是批评,孩子越是朝着反方向走。 原因就在于我们说的都是激起孩子复仇心,让亲子间变成仇人的话。
让亲子关系变成仇人的对话 我们每天都在说 看过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其中一个选项是“你对父母的态度”结果显示: 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惧怕父母; 仅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希望被自己孩子怨恨的家长。 无论有没有钱都想让孩子吃好穿好去好的地方。 受好的教育,牺牲自己想要的努力工作,栽培孩子,然而这样辛苦养育的子女却无法给父母好的回报。 我想很大可能是因为父母习惯不自觉对孩子说出了那些会让孩子讨厌。 甚至是和孩子变成敌对关系的这些话,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糟糕。
一位心理学家就曾说过: 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 在对话过程中马上反驳或是嘲笑对方说的话,让听的人压力变大,觉得被看低悲伤。 愤怒等使得关系恶化并产生负面情绪,这就是成为仇人的话语。 成为仇人的话语分为4种: 第*种:指责的话: 你这孩子究竟怎么搞的? 你到底能做好什么事情? 所有加上“每天、每次、、老是、怎么”的话 。 第二种:防御的对话: 那么你会什么? 我也一样啊,为什么都怪到我头上? 为什么只对我这样?
第三种:鄙视的话: 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一点用处都没有! 你这个样子以后能做什么? 看人家xxx那么优秀! 第四种:划清界限的话: 我也很累。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到此为止吧。 试想一下,长期听着“成为仇人的对话”长大的孩子。 是会想该怎样回报父母,还是对父母更多的抵触?
把自己变糟糕 是孩子的一场“复仇” 《被报复的父母》一书中提出: 被子女报复的父母屡见不鲜,孩子们觉得报复就是怎么做才能让父母*生气、*心痛。 如果我们指责孩子,鄙视他,让他感觉自己确实一无用处,那么他就一定会报复我们,这是人类的本能。 青春期的孩子报复的方法非常多样,有的孩子会在学校和其他同学打架,有的孩子会离家出走。 也有的孩子即便住在家里也不和父母对话,闪躲父母的眼光,惹父母生气,或是在不知不觉中故意犯罪,让父母难受。
韩国作家李柳楠就分享过自己被孩子报复的故事: 在读高三的儿子,*优异一直是她的骄傲,突然却拒绝去上学,高二的女儿也开始逃课, 两个乖巧的孩子,一瞬间拒绝所有的学习,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吃、睡、打游戏、看电视,把她当做仇人,彻底拒绝沟通…… 在孩子看来,作为知名学校校长、出色教育家的妈妈,*看重的就是学习。 所以他们报复的方式就是:不去学校。休学*能让妈妈难受。 所有她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孩子们全都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做。 妈妈不是说我没用吗?那我就让你看看我没用的样子。 孩子对父母*大的报复就是,让自己变得一塌糊涂,让父母感觉糟糕透顶。
好好说话 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家庭教育专家刘凤华曾说: 孩子行为问题的根本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而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自然少不了和谐有效的沟通。 1.正确的责备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希望关系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重要 的是在责备时不要触及孩子的人格或个性。
将责备的重点放在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牵连到孩子的人格或个性,会让孩子带有严重的敌意。 责骂时要先谈论情况,之后再依次说父母对这件事的感觉以及父母希望的要求。 前段时间就看到昆明丑小鸭学校的校长詹大年批评学生的视频,堪称责备孩子的教科书。 一个初二的男生叫小毛,总是躲在厕所里抽烟,有天就被校长遇上了。 校长一边打招呼一边对小毛说: 小毛啊,我听说你在厕所里抽烟了。 被校长抓到的小毛很紧张。 校长接着说: 你在厕所抽烟是对的。 孩子一头雾水地看着校长。 校长接着说: 因为你知道在学校里抽烟是不对的。 所以才躲在一个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也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抽烟。 但是在厕所里抽烟,空气不好你还会有负罪感,这些对你都不好。 对于校长的这番言辞,小毛很是诧异,他回答: 谢谢校长,我知道了,我不会抽烟了。 紧接着校长说: 抽不抽烟,你自己决定,但是我真不想别人因为你抽烟而误会你。 从这位校长处理学生抽烟的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 校长没有责备他违反了校规,也没有评价小毛抽烟就是一个坏孩子。
而是先陈述事实,肯定了他错误中积极的一面,同理了孩子,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这件事对自身的影响。 不对孩子指责鄙视或嘲弄等,这样才能让孩子不带抗拒地审视自己的行为。 2.有帮助的称赞 称赞也分为有帮助的称赞和没有帮助的称赞,错误的称赞会适得其反。 海姆吉诺特博士在《父母怎样跟孩子说话》中,分享了一些称赞技巧: 第*,不要称赞其个性或人格。“你真的很棒”,像这样对于个性的称赞,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第二称赞孩子的努力或行动而不是结果。 拿到第1名了,真的很棒! 比xx还要厉害,这么会画画,去参加画画比赛的画,拿一定没有问题! 相较于结果,对孩子的努力过程或是行动给予称赞会更好。 比如: 这段时间忍住没有看想看的电视节目,而是认真的读书,结果*进步很多,我真以你为荣。 比上次进步了20多分! 看来你真的有在认真坚持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像这样的称赞,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还能让孩子更想要好好表现。
3.率先道歉 心理学家艾莉卡,雷斯切尔说过: 优质的父母知道,道歉,不会削弱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威,相反,他是一种自信正直和有担当的表现。 《爸爸去哪儿》里,因为Jasper走得慢,陈小春不耐烦的大声吼: “赶紧,快点! ” Jasper小心地问“你能不生气了吗?” 陈小春意识到自己不对,及时给儿子道歉:“我很抱歉,你能原谅我吗?” 看到儿子轻轻点头,陈小春才终于露出了笑容。 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情绪激动,或是因为误会而责备孩子。 在犯下这样的失误,严厉责骂孩子之后发觉“我好像太过头了”这个时候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刚才对你好像说的太重了,可以重新再说一次吗? 或是: 我刚刚说的不是那个意思,你一定很伤心吧? 孩子就会知道:原来大人也会犯错,犯错时原来可以这样修正。也因此能同时学到犯错时该怎么做。
写在最后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 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真正的成功是成为受到子女尊敬的父母。 而不是用管理者、监视者或是统治者的姿态来让孩子和我们成为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