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都是相似的,熊孩子则各有各的熊态。 一个幼儿园妈妈说,她孩子上课时讲话,老师叫他安静听,他就上前去打了一下老师。 旁边的小孩说他,打人是不对的,他转身又打了一下那个同学。 一个二胎妈妈说,她家两妞,溜进厨房,搬出半桶大米,往里面倒酱油和花生油。 一人拿饭勺,一人拿汤勺,起劲地搅拌,完后,叫妈妈吃炒饭。 一个宝妈群的妈妈说,她家里刚新装了窗帘,她女儿拿剪刀咔咔剪掉两大块,说要给她的芭比娃娃做一条新裙子。 有人说,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是有个熊父母。 孩子犯错,父母背锅?做父母的,是不是感到冤啊? 看完以下“熊孩子”行为背后的三个真相,你就不会觉得冤了,建议做父母的要尽早摸清楚。
熊孩子爱打架 是因为安全感缺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基石,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经常会感到孤独、被遗忘、被抛弃,同时对他人会抱有不信任、嫉妒、敌对的态度。 我家大宝上幼儿园中班时,班上来了一个插班的男孩子。 这个孩子像个好斗的小公鸡,动不动就打人,在教室转角或洗手间等老师看不见的地方打人家。
几个家长心疼极了,他们在家长群里要求他家长道歉,并好好管教他儿子。 结果,那个孩子的爸爸不但没有诚意道歉,还说: 我们打他骂他也没用,肯定是别人惹了他才会动手。 每一个孩子本性都是善良的,孩子爱打人,攻击别人,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听说那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做生意的,都很忙,没怎么管他,平时都是他奶奶带他的。 在之前的幼儿园,他也经常打人,所以被退学了。
爸爸妈妈关注得少,被投诉打人了,也只会骂他一顿,孩子自然就安全感不足。 几个被打得多的孩子中,有一个女孩,个子比他大,比较能管事; 另 一个男孩,个子比他小,喜欢逗别人玩; 还有个男孩,个子比他壮,喜欢帮助别人,经常被老师表扬。 因为安全感缺失,他敏感地认为自己受到了威胁,看谁不顺眼,他就去揍人家一下。 在家当惯小霸王的孩子,到了学校,还是想称霸。 所以,孩子打人,多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到他安全感。 大人懂得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温暖的成长环境,抽时间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才能给到孩子安全感。 孩子打人了,你要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发火,不说教,不吼叫,而是以和善的态度,淡定地看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而不会打他骂他。
如果孩子正要打你,你可以蹲下来,双手坚定地抓着他,让他不能打不能踢。 等他冲动的势头过去之后,轻轻地摇晃他,直到他平静下来。 等到孩子愿意交流的时候,再去跟孩子了解他打人的原因,问问他有什么感受。 告诉他再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动手打人,还可以选择怎样做。 最后,孩子一再打人时,我们要多次重复这样温和而坚定的教育方式,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转变。
熊孩子爱捣乱 是因为好奇心驱使 像上面孩子拿生米做炒饭的例子,孩子看似在“捣乱”,浪费食材,实则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尝试去模仿大人所做的事情。 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孩子的“捣乱”行为,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我们不要简单粗暴地呵斥孩子,以免毁掉孩子的好奇心。 但是,如果孩子的调皮行为有伤害别人,给别人造成损失的倾向,就需要大人及时制止。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邻居的孩子划花了人家的车。 刚好车主是他们认识的人,没有让他们赔偿。 但是,孩子父母觉得这事不能就这样翻篇了。 为了预防孩子下次再乱来,他们跟孩子说,无论如何要赔钱给人家,要把电视卖掉(事实上,他们是把家里的电视搬到公司放着)。 还有,三个月内,一家人出门不打车,不买肉吃,不能看电影,不能吃肯德基。 就这样,过了清苦的三个月,他们发现孩子长大成熟了许多。 这个孩子应该不是故意搞破坏,可能就是一时好奇心起。 他父母的这招可是上策:孩子调皮做错事了,不打不骂,而是陪着孩子去面对。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又让孩子认识到有些事情就是不可以做的。
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捣乱,比如,孩子在公交车或地铁上,会想抓着那些吊环扶手玩“荡秋千”。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 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出于探索欲和好奇心。 但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定地告诉他,公交车上不可以这样玩,这很危险,只有在游乐场的才可以玩。 如果孩子还是想去攀爬摇晃,大人就要抱着他,阻止他进一步行动。 孩子有意无意的捣乱,是出于好奇心,是探索欲和创造力的来源。 世界上没有比好奇心更重要的东西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安全界限内玩耍或进行各种探索活动。
熊孩子不服管教 是因为自主权受限 一个中年妈妈吐槽她的烦恼,孩子都不听她的话。 小时候,让他早晚刷牙,他偏不刷。 满口烂牙了,他还说: 就要让它全部烂完。 上小学了,让他认真写作业,快点完成,他偏要磨磨蹭蹭,一边玩各种小动作,吃着私藏的各种小零食,一边写作业。 让他保持整洁干净,他偏要把床和书桌弄成杂物堆,桌面上都放不下作业本。 奖励他用平板学习,他偏要用来玩游戏,玩到半夜都不肯停下来。
想劝他,他不听,还双手捂住耳朵,甚至,动不动就无理顶撞,冲她大声嘶吼。 不服管教,还处处跟大人对着干,这其实是亲子关系里的权力之争。 妈妈想握住管教孩子的主导权,孩子却想要夺回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自主权。 如果父母一味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不支持,而对孩子不感兴趣的学习却严加管束,孩子的感受被忽视,就会产生对立情绪。 当攒够了对立情绪,亲子关系就走向了破裂。 如果我们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如果我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赢得”孩子,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孩子会心甘情愿地跟我们合作。 因此,给予孩子自主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跟孩子讨论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他就不会通过打架欺负人的方式来寻求安全感。 我们看待孩子的捣乱行为,要区分是纯粹出于好奇心,还是故意捣乱,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在给予孩子自主权时,要充分考虑安全界限,原则底线,以及孩子的把控能力,给他自主选择的同时,陪着孩子学做决定。 尹建莉老师说,你看孩子是牛顿,他就慢慢变得像牛顿,你看孩子像牛倌,他就慢慢变得像牛倌。 教育熊孩子,正确的做法是,撕掉带有贬义的“熊孩子”的标签,以和善而坚定的方式,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好奇心和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