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睿爱教育

当孩子哭泣时,你的第*反应很重要

作者:睿爱教育 来源:睿爱教育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6日

#01 哭,是孩子特殊的表达方式 孩子爱哭,是很多妈妈头疼的...

#01 哭,是孩子特殊的表达方式 孩子爱哭,是很多妈妈头疼的事情。 有的孩子一哭就没完,越哄,哭得越厉害; 有的孩子越哭脾气越大,一点不顺着他就满地打滚; 还有的孩子话说重一点就掉泪珠子....... 因为爱哭,孩子常常被大人们评价为脆弱、敏感、脾气差、被惯坏了等等。 但其实,我们都太武断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带着洪亮的哭声宣告自己的存在,童年里,哭,是他们*常使用的“语言”。 2岁以下的孩子,哭闹很多时候是在跟父母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饿了、渴了、想要睡觉了、身体不舒服......他们用哭闹来寻求父母的帮助。 在这个时期,家长也更有耐心去安抚孩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泪水背后隐藏着越来越复杂的东西,我们的耐心也渐渐被消磨光了。 有些孩子哭闹只是表达强烈情绪,比如生气了、委屈了、害怕了、因愿望不能满足而感到无力了...... 还有的孩子哭闹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想要玩手机,哭不是因为多悲伤,他知道自己哭,父母可能会因此满足自己。 孩子的哭声,几乎都是因为无法承受内心的挫败、悲伤愤怒。 为人父母,要试着读懂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才能在孩子哭泣的时候,更有效地“哄”好他。 #02 孩子哭泣时,父母尽量避免做的事 否认孩子的感受 在处理孩子哭的问题上,父母*容易犯的错就是不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让孩子感到难受的人和事,都不值得一提。 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你眼中的小事,带给他们的悲伤和恐惧却是真实的。 曾经在路上遇到过一对母子,孩子骑车摔倒了,哭得撕心裂肺,他想告诉妈妈:他很疼,他在摔倒的瞬间有多么的害怕。 一开始妈妈还哄两句,时间长了就失去了耐心: “行了行了别哭了!” “能有多疼啊?有什么好哭的。” 这等于在暗示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的。 情绪被无视,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这是安慰哭泣的孩子时,父母*容易犯下的错,轻视孩子内心的痛苦,否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 当孩子需要情感抚慰时,没有得到家长积极正面地对待,他也很难正确处理内心的负面感受。
用讽刺、威胁的方式阻止孩子哭 哭常常被视为软弱的标志,尤其在教育男孩子时。 有部《Boys Don't Cry》(男孩不哭)的影片,片中的妈妈教育孩子要坚强,要勇敢,孩子委屈的时候,妈妈告诉就告诉他: 不能哭,要做一个大男孩。 孩子学会隐藏了眼泪,备受压抑的他,最终却把拳头狠狠地挥向了周围的同学,被压抑的感受最终变成了攻击性。 这种“不能哭”的论调,在中国的家庭也经常出现。 我们小时候闹情绪时,也经常像这样被父母吼回去,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无处宣泄。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 事实上,不让孩子哭,并不能成功养出一个坚强的孩子。 童 年的脆弱只是掩埋在冰山之下,久久停留在孩子心里,在成长过程中,一旦脆弱时,就容易产生羞愧感和自卑感。 这些不愉快的感受会一直压抑在孩子的身体里,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冷处理 有这样一个话题曾经引起广泛争议:孩子哭了要不要马上抱? 不少人反对孩子哭泣的时候马上就去安抚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孩子长大了才好带。 他们以为,不理孩子,等他哭够了,事情就自然解决了,这样就不会娇惯孩子。 其实不然。拥抱是孩子能获得安全感*简单的方式, 父母能用大大的身体来包裹住自己,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安心感,孩子的情绪虽然消极,但是却是安全的。 即使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完全无回应也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我的痛苦和绝望都不被重视。 孩子在*亲密的父母这里,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他的绝望可想而知。 虽然冷处理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它不是冷暴力。但我们想让孩子冷静下来,*好是要陪在孩子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而不是不理他,冷漠地和他较劲。 过度满足 爱哭的孩子有很多,有的孩子把哭闹当成谈条件的手段。 很多家庭里,孩子的哭闹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教育问题,就源于父母在孩子哭闹时,立马满足和补偿。 孩子尝到甜头,下次就会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让大人满足自己的要求。渐渐地,脾气大、无法等待等坏习惯就养成了。 这时,就需要 父母对孩子多些观察和判断,反思平时是否总是在娇惯孩子。 安抚这样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用妥协、退让来让孩子停止哭泣,看到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明白温和且坚定的力量。 #03 给爱哭的孩子多一点耐心 因为年龄和认知,孩子往往无法通过精准的词汇诠释自己的感受,只能用哭来表示。这时,父母的引导,决定了孩子和情绪相处的能力。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先处理好父母的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卡罗拉.舒斯特说:“孩子哭的时候,*先需要处理的是父母的情绪。”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就焦虑得不得了。 我们希望孩子在我们面前要表现的快乐,当他们悲伤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怀疑自己养育孩子的能力,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 比如前文中,孩子打针后哭个不停,妈妈之所以会骂他,其实是源于内心的心疼、焦虑和无能为力。 我们接受不了的不是孩子的泪水,而是自己的焦虑。 所以面对孩子哭,父母能做的第一步 是先让自己平复心情,只有足够冷静,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拥抱孩子,安抚孩子。 2.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接纳 当一个成年人哭泣的时候,最差劲的安慰方式是对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没什么可伤心的! 小孩子也一样,他想要的不是父母的指责和否定,也听不进去任何的道理。 孩子的情绪管理,需要家长有更多的耐心。 *好的方法是陪伴,静静地陪着他,在安全的大前提下,给他时间去哭,允许他哭,你可以轻抚他的背,摸摸他的头,告诉孩子,“我知道你难过,你哭一会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在孩子哭的时候抱抱他,是很重要的。 简单的安慰,就能解决孩子一半的情绪问题。
3.用语言给孩子的感受命名 日本作家大河原美以在《了不起的孩子》中提到: 情感只不过是身体中流淌着的混沌能量,但是当它和语言结合后,就能够将其意义传达给他人,这个过程叫作“感情的社会化”。 比如,孩子荡秋千时,笑得合不拢嘴,父母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开心吧?” 这时,孩子就会懂得此时内心的感受是开心,类似的激动、期待、欣喜等正面感情都会极为顺利地被孩子理解。 但生气、悲伤、寂寞、不安和憎恨等负面感情的社会化却没那么简单,不是被否定,就是被打击,让孩子陷入混乱之中。 所以当孩子哭泣时,我们要学会并用恰当的“语言”来给这个感受命名,这样孩子才能用“语言”替代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哭闹。 孩子爱哭,有时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着急,就只能哭了。 适当地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和情绪词语,比如可惜、难过、遗憾、生气……等等,你能替孩子把感受说出来,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安抚。 孩子只有认识负面情绪,才能更好地掌控情绪。
相关资讯
广州·10月18日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课】助您成为养育自己孩子的专家 一个孩子童年*大的幸福:被允许做这4件“无用的事” 10.10线上开课【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认证】开启家庭教育事业! 月满中秋 | 明月寄相思 美好共此时 -繁荣盛世 共庆祖国74华诞-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