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大家陆陆续续都“阳”了,不得不在家休息养病,许多人在网上分享自己“阳康”的经历和经验。 其中,有两则新闻,让我深有感触。 天津的一对家长感染新冠在房间隔离,三岁半的女儿独立在客厅吃饭、睡觉、玩耍、打扫卫生,自己照顾自己,特别乖巧。 孩子妈妈梁女士称,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既心酸又欣慰,感觉孩子长大了。 她说,平时一些小事会培养孩子独立完成,没想到孩子都记下了,现在学会照顾自己了。 坚强懂事的孩子,赢得全网一片点赞。 安徽淮南,一个8岁的男孩心疼妈妈生病难受,不想让妈妈做家务,自己主动炒了两个菜。
独立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一定是父母平时有意识培养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特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略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还不会独立吃饭、上厕所、穿衣服,甚至因此被退学; 还有些大学生,在学校不会铺床单、洗衣服,连什么温度穿什么衣服都要打电话问父母。 这绝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未来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书本知识,人格独立的基础便是生活上的独立。 常被忽视的动手能力,是孩子独立自主的体现,虽然它不能直接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责任感、幸福感。 01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懂得爱与感恩 有人总结说,生病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另一半责任感的有无,照出家人之间感情的深浅。 其实,透过这次特殊的生病经历,也能看出家庭教育的优点和不足。 最近就有位家长,在自己生病期间,深刻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反思了自己的教育。 她说,自己连续两天高烧到39度,难受得站都站不起来,丈夫在上班,家里只剩她和上网课的儿子。 本指望儿子能关心关心自己,端端热水,哪知儿子根本看不到她状态有多糟糕,还催着她起来做饭吃。 躺在床上的她心都凉了,看着眼前已经上初二的儿子,她不明白自己十几年来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付出,孩子怎么会一点都不懂得关心自己? 回想起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她反思道: “也许正是自己做得太多,几乎不让孩子动手做事,这才让孩子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根本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一边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事,一边又埋怨孩子不懂事、不会心疼自己。 殊不知,被剥夺了动手做事机会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因为他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思考。 当他习惯了安逸、被照顾,就会渐渐地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而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孩子体会到做每一件事的不易,比如每一顿饭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摆上餐桌的,从买菜、择菜、烹饪、洗碗、收拾整理,都需要一系列劳动和付出。 于是孩子渐渐学会换位思考,心中有他人,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进而学会关心人、爱人。 这是孩子在课本里难以感悟到的,只有生活中的劳动,可以教会他。 经常动手做事的孩子,也会养成勤快,踏实、机灵的优秀品质,这些好品质也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人际交往。 02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加自信、有力量 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动手做事,更不用说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被其他事情占据时间,他们对孩子说:“你只需要搞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不用你做。” 家长自以为是对孩子好,实则剥夺了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孩子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也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发展。 节目《少年说》中,有一个名叫郝睿涵的女孩就抱怨过自己的家长“太宠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了“高分低能”。 小时候,她还不怎么会用筷子,家长没有教她怎么用,反而让她用勺子,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17岁的她,甚至还不怎么会用筷子。 初二时,她才开始自己穿衣服;录节目前几天,她第一次 试着自己倒热水;想要自己买衣服,却连衣服型号是什么都毫无概念。
她最后对家长发出呐喊: “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学习机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们放开手,让我独立起来!” 在家庭里,家长固然可以把孩子保护得很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当孩子离开了家庭,发现很多事情,同龄人都会做的,自己却不会,缺少基本的生活常识,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感到挫败。 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掌控感。 能够熟练地做好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会带给孩子成就感和满足感,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这份自信和力量也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抗挫折能力和其他方面,当他遇到困难和挑战,会比一般人表现得更加坚强、勇敢。 而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内在比较虚弱,自卑,遇到事情喜欢退缩逃避,不敢迎接挑战,成长必然会受到限制。 看似不重要的独立生活能力,实则包含了深远的意义。 不管未来处在什么境况下,都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拥有这样的能力,会赋予一个人好好生活、直面人生的勇气。 因此,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家长应当从小培养。 孩子1岁左右,就可以训练他自己吃饭; 2岁左右,自己穿衣、穿鞋、洗脸,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脏衣服放进洗衣篓等,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3-6岁,学习收拾餐桌、叠衣服、整理书包;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说的是如果一件事,我们有20%不做,那么孩子就会做20%,如果我们有80%不做,那么孩子自己就会做80%。 对于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家长只要不过度帮忙,孩子其实很乐意自己去做,逐渐形成习惯,就会变得更加独立。
03 给孩子上好劳动教育这堂课 不可否认,我国的孩子,在劳动教育这堂课上一直很欠缺。 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是0.7小时,法国英国分别是0.6、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仅劳动12分钟。 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花时间在家务上,有这时间不如多让孩子写几道数学题、背几个英语单词、上一节培训课。 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劳动教育对孩子的益处,被大大低估了。 而放眼其他国家,他们都相当重视孩子生活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劳动教育一直践行得很好,培养孩子耐心、细心和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领。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习自理:自己吃饭、淋浴、擦身、换衣、铺床。 在学校食堂吃饭,由学生自己完成餐桌摆放、饭菜分配、收送餐具等;在学校除了学习,学生要自己完成校园环境(包括厕所)的打扫工作。
在芬兰,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了一种教育传统。 芬兰的课程体系里,经常会看到烹饪课、手工课、木工课等这些课程。早在学前阶段,儿童便已经要学习如何自己穿衣服、洗碗、整理玩具、制作小点心等基本生活技能。 近些年,我们国家也开始重视起劳动教育。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意强调了孩子的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等实践活动。 2020年,教育部又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通知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
这些信号都在提醒家长们,不要只会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穿衣穿鞋、洗衣服、整理房间等,尽量让他自己做,学会独立自理; 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多给他尝试和锻炼的机会,让他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鼓励孩子多多参与劳动,提高生活技能,养成勤劳、踏实的好品质。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将会更加独立、自信、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