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避坑指南|干货
11月份「攀登计划」共开展4场公益专场直播,特邀心理行业4位大咖老师围绕“心理咨询师从业”这个话题进行分享。
以下是来自第2场直播,郭会伦老师分享的《心理咨询师的避坑指南》直播逐字稿(部分阐述过于口语化,略有调整)。
有机会能跟同道聊聊学习、工作以及这个过程当中开心的、不开心的、想象的以及真情实感,是很愉快的事。
我觉得,刚开始执业时候的我要比现在可爱得多。那时候的每一个个案,不能说生命在燃烧,但那种存在的感觉特别真切。
哪个来访让我紧张,哪个来访让我兴奋,哪个来访让我恐惧,哪个来访让我啥也抓不着,都特别真切。
一路回想过来,到现在为止还在做这个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依然能感觉到有的时候是快乐的,有的时候是为难的,有的时候是兴奋的。
我能体会到我依然可以专注地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这大概就是弗洛伊德说的,带着爱能工作的一种感觉。
接下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
第1,如果说我们想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哪些内容?有些是知识,有些是培训的技能,也有一些是国内外不同流派之间的情况。
第二,专业成长的旅程,我们会承受很多、付出很多,当然我们的目的是要收获更多。
第三,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要完成执业,有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坚持做到的。
第四,成为咨询师之后日常性的一些工作,必备的是哪些内容。是我作为一个早执业几年的同行的体会。
01,成为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哪些内容
判断自己是否合适
首先,成为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有一个有效的、有严谨设置保护的渠道来判断自己是否能对这个工作专注地投入,产生一定的感觉,对它有思考、有情感,并且有很多联想。
一方面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如果检验自己适合的话,我们就会有更坚定的意识去做个人体验。
如果能把未处理的情节处理得不错,将来在工作的时候,碰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他们的痛苦就不容易让我们失去稳定。咨询师一旦在工作当中失去稳定,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某种创伤体验被激活。
第1个现代心理治疗师约瑟夫.布罗伊尔,就是因为在给安娜.欧做治疗的时候出现了强烈的移情,导致他的反移情,结果这个分析工作就没有完成。
并且布洛伊尔也因此退出了心理治疗,不敢再从业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鉴别发现自己是适合的,会坚定我们更严谨地选择合适的方向,有更合适的计划去完成学习。
这两部分都特别重要,第1个是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保护,第二个涉及到我们要投入多少时间,准备多少费用,以及如何选择流派,如何对自己将来执业有一个相对靠谱的规划。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
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点,就是让自己投身到一段有严谨设置的心理访谈或者个人分析当中。
因为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工作,所以不必设定太多太艰难的目标,五十次以内就是比较适合的。
刚开始你进入个人体验,感觉充满了不确定,但随着分析的进程,你会发现有些你以为恨的东西开始变得复杂,你以为爱的东西开始变得陌生,你没感觉的东西也开始有复杂的联想。
同时你以为你曾经习惯的,没有感觉的东西开始激活不一样的感受。感受有了,联想有了,陌生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由于有分析师和设置的存在,你会发现你在陌生的内容出来的时候,不但有新鲜的惊奇、恐慌,同时还能体会到某种启发。这是跟自己相遇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无法言说的。
这样的情形下,你就可以很好地去判断我是否耐受得住这种体会。比如说所谓的爱是否更真切了,所谓的恨是否更清楚了,所谓的掌控、主动、价值等等是否会让我感觉到更真实的存在感。你能体会到,就预示着你可能是适合这个工作的。
如果说通过十多次分析访谈,你是没感觉的,一直在理性层面去交谈、思考、分析。
这样的情形可能预示着分析性的心理咨询工作不一定适合你,起码动力咨询是不太适合你的。这个也许跟我们的人格基础有关,也许跟我们当下现实里经历的阶段有关。
对心理咨询师的认知
在精神动力视角下看待心理咨询师,我认为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尊贵与羞耻,只有对方在呈现什么,真实的是什么。
羞耻本身不羞耻,羞耻本身也许是一种缺损、缺乏、匮乏。
如果这种匮乏被人附加羞耻的意义,它就变得羞耻了。
所以动力咨询下应该有什么样的认知?认证体系里说了很多了,以来访者为中心,尊重接纳等等。但在我看来,动力咨询师可以说是在一个“空的位置”。在这个访谈里没有他自己,只是做一个会发声的镜子。
让来访者通过设置,通过访谈关系的起伏波动看到自己,让他去呈现他的攻击,他的爱恨。当他的攻击与爱恨出来的时候,这个关系能够接得住,帮他完成矫正性的体验。
那么这个过程,最终是实现了他的自助。也就是说咨询师和精神分析理论本身仅仅是一个视角、一个经验、一个通道,他自己是不产出内容的,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来访者。
那咨询师是不是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
显然不是。以我为例,我的访谈是安排在周二、周三的晚上和周三白天。两个晚上安排两个访谈,一般会安排咨询师的体验,周三的白天安排六个咨询访谈。
周一有一个工作会,下午是我自己的学习。周二上午是内部的案例研讨,下午是对外公开的案例讨论。周四上午是文献研读学术交流会,下午是休息。
访谈日这一天咨询师要做什么呢?
我们做的时间多了,有的时候会把这些经验整理一下。
你是否在本次访谈当中觉察到了什么不同?以前没出现过的,或者说以前出现过,突然在这次访谈里不见了,奇怪的地方都要记下来。
访谈日主要就是做访谈,完成访谈笔记和访谈日历。非咨询时间基本上就按照自己的学习任务来进行就好了。
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体系
在决定投入自己的时间和费用开始心理学的从业准备之前,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咨询相关的专业理论体系。
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不同的流派。大家现在的条件要比十几年前好太多了。
虽然说到现在为止,中国依然没有一部教育部或者联合卫生部一起出台的临床心理学的本科教材。但是不可否认,随着中字号的几个培训班越来越被大家接受,跟心理相关的各类培训确实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首先说教材,中德班初级组一直是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或者安娜研究所以及弗洛伊德研究所的教材,还有当地流行的本科制学生用的教材。
高级组是团体咨询,用的是德方现行的研究生教育的教材。还有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挪,这样的合作是很多的。
并且除了精神分析这个专业,还有家庭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心声障碍治疗,专业基本上也越来越完整。
而且很多同行都开始接受外方体验式的个人分析和个人督导。
还有一点,大家要安排适合自己的渠道去判断适合什么流派。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不要轻易下结论,就业前的准备,学习前的准备,体验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02,专业成长的荣耀与焦虑
跨专业或者转行学咨询应该注意哪些?
我就是跨专业的一个鲜活例子。我原来是环境工程专业,在一个科研所,有自己的专利,也有自己的工厂。但是后来我特别讨厌那种三角债,总觉得那些事情毫无创意。
当我遇到一个人,他在同样的时间里给自己安排不一样主题内容的时候,他会有不一样的情绪和情感。我跟他交流的时候,总感觉他的时间似乎比我花得值。
跟他在一起,我能感受到自在和放松。后来我一问,他在学精神分析,在参加中德班。
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很快我就全脱产去学习。这样一学就学了两三年,很辛苦地学理论,在医院里帮医生录病历,给住院部的病人做大量的咨询。几个月后,忽然发现自己心里没有明显的爱和恨,但发现自己很专注。
有一天我看到自己很安静地投入到一个事情里,这让我觉得很美好。我说出来的这些适不适合你,我完全不确定,因为这都是无意识的人格表征的呈现。
比如有的人对待跟心灵相关的事情,当他聆听的时候,他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爱和恨,他能够有好奇,他对人会有兴奋。对于生活的琐碎和点滴,他能听出来节奏,听出来一个人的渴望。
这个我觉得跟学什么专业是无关的,需要的是我们是否对生活有敬畏,对生命有尊重,这样的敏感度。
换个说法,是否对身边这些人们背后的动机有好奇。如果你能从现存的客观科学里发现或者习惯问自己为什么,那么你的敏感度就有了。
还有,我觉得不要去想这些: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跨专业提前想要注意什么?这是一个无意识控制的主题,也就是说问这个问题的人心里可能对关系的掌控感是比较在意的。
在不在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这个念头,就去做,去体会。如果真有感觉了,那要注意什么也都在里头了。
成长初期和中期哪些最重要?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学习,至少同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1,理论学习。
第二,技术操作的学习和训练。
第三,实习与必要的操练和演练。
第四,就业前第一阶段必需的个人分析或者个人体验。
第五,当你开始跟活生生的人接触以后,督导也要包括进去。
我所在的精神动力学,除了上述五个学习之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入一个团体进行言说的训练。
精神分析不同流派对无意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无意识就是语言。
我觉得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学习比传统的五个方面都重要的就是公开言说。一个事情是哀伤,是羞耻,是愤怒,是控制不重要,比这个事物本身还重要的是你如何论述它,如何言说它。
对这六个方面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第1,理论学习成体系。
以精神分析的学习为主,精神分析能够称为理论的就四个: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关系理论,以安娜.弗洛伊德和海因茨·哈特曼为代表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以及以海因茨.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理论。
学理论关键、基础的是概念,理论和它们对应的临床模型都得学。技术操练中,共情是要让人感觉到自己被懂得。那如何共情?如何把理论意识化到临床操作?这就要训练。
作为动力咨询技术而言,就是面质、解释、澄清。
可问题是来访者对应的是什么样的焦虑?用哪种技术相对更好?不同的应用会出现什么样的困境?
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学理论的话还得学概念,学概念你依然会想从哪入手?
学理论是入门,入门总是最重要的,可这里头关键的是个人体验。一个人格足够成熟的人,其实不需要任何理论,就能够帮到别人,个人体验确实直接作用于人格。
所以我觉得从临床培训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投入到一个成体系的项目里。
这个项目既有理论学习,同时又安排技能的操练、实习的机会以及督导的机会。如果还能安排一些低费的或者是正常的体验、分析的话就更好了。
所以不是学了某一招就可以功力增加一部分,它是整体的,光有理论,人格上没有修缮和觉察,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效率。
03,咨询师一定要持续完成的事
持续的学习与督导
第1,学习就是工作内容之一。
第二,就是咨询访谈。
第三,是为自己的咨询访谈做准备和总结。
第四,就是督导。
还有一个持续要完成的就是个人体验。欧文·亚隆一辈子应该至少做了三轮个人体验,最后一轮 大概是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进行的。
不断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不断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对于一个动力咨询师而言,我觉得排第1的胜任力是对设置坚守的内化,要让自己对设置的坚守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个就是所谓共情的能力,这必然要求咨询师对自己的母性特质产生更好的认同,这一点必须通过个人体验去处理。
第三个,就是要有很坚定的动力学的敏感度,不论听到什么,都不会觉得真相限于此,你都会好奇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也就是说对无意识的关注的意识。
第四个就是利用自己反移情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要求咨询师必须得有比较敏锐的感受性,同时要有非常稳定的人格去保证有效的论述和言说的能力。
我觉得第五个胜任力指标可以是对艺术的好奇的能力。生活五彩缤纷,无意识里更是丰富数倍,对待无意识更需要一种艺术的眼光或者说艺术的感觉。我们是无法结构它的,我们只能用恰当的语言去论述它,描绘它。
那么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个人体验、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日常性的团体督导的氛围。
还有像第五个胜任力,得经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并且我建议大家,当你的访谈时间超过五六千小时之后,精神动力学的书籍可以只占你1/3的时间。
花更多的时间在东西方哲学、东西方传统文化里,会产生很大的价值。
04,成为咨询师后需要完成的工作
构建自己的执业设置
坚定自己从事理论体系的认同意识,如动力学咨询师的动力学敏感度。
建构自己的执业设置,日常性的时间安排,咨询、笔记、督导。就像我刚才说的第1个胜任力是对设置坚守的内化。我们不是全能的,我们必须得接受一定的约束和指导,这就是设置。
我们必须得在一定的框架下,这能够保证我们做很多时间的咨询以后,依然能保持谦虚。
还有一条就是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一个成系统的培训项目里不单有老师,还有同学。
我通过我的第1个老师,一下子几乎得到了全中国精神分析界值得尊敬的老师们的厚爱,这些老师们都很开放。
我06年开始学,09年执业,11年我就可以一下子邀请到六位老师来郑州跟我一起搞工作坊。这一切都是因为有老师和同行的帮助,第1个这很实惠。
第二个就是个案的来源,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个案都来自于老师同行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口碑相传的推荐。
大家不要发愁,尤其现在像壹点灵这样的平台越来越严谨,他们专心做平台,我们就专心做专业。
只要专业好,一点都不用担心,很快你的个案就排满了。
因为你的来访都是长程跟你走的,你根本就接不了太多个案。你只需要认真做专业,通过学习你会有老师,会得到平台的支持。
还有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都是很有必要的。
建构自己的职业设置
建构自己的职业设置,我自认为工作是做得很好的。我觉得我对工作室没有贡献,但是我留下了一份热情和干劲。
我一直坚持让工作室的团队氛围活跃起来,让大家又严肃又活泼又能够开放,同时又能深入讨论我们的专业。让大家对自己日常性的职业耗竭能够保持一种复原,同时保持希望。
就像我们工作室有一段话,说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寻找心灵的乐园,当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建了它。所以团队很重要。
05,执业10余年的心理咨询师的体会
关于心理咨询的体会
最后想跟大家说说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一路走来体会上的变化。刚开始我觉得我是效能高,战斗力旺盛,同时态度端正的。那个时候我满心想的都是要帮助来访者,事实上我并没有帮到任何人。
他们都有好转,是因为他们用他们的方式使用了我。后来我意识到了,我就觉得心理咨询不再是帮助与拯救,而是陪伴。
来访者的痛苦我拿不走,他的生命活力我也给不出。但他的生命力会变,只要有我的陪伴,那种变的希望感就有了,所以我觉得咨询师的价值就变成了提供陪伴。
但最后我发现来访者在完善自己的人格、体会自己的爱恨情仇的时候,其实根本就无暇体会我给了他什么。这个时候我觉得心理咨询变成了一种见证。
就像在个人分析当中一样,我离开的时候,不觉得我对体验师有依恋,但我会有敬畏。在我痛苦的时候允许我痛苦,他能够保持很稳定的存在,他既没有为我多做什么,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焦虑。我跟我的来访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希望大家能够体会特鲁多的那句话:“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五祖弘忍在选择慧能的时候,对慧能说的一句话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咨询师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反移情,会想证明自己,躲避自己的挫败感,想看到来访者的改变。
不愿意、不能够耐受来访者的停滞或痛苦。这样一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办法、定方案、给建议、出主意,甚至是多安排访谈,多用情、多鼓励,但这些其实都是无效的。
从专业上来讲,这是对对方自我的覆盖。从现实来讲,这是在制造依赖,结果一般都不好,反而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阻抗,只不过会延缓一点而已。这些毛病在我身上一个都没有缺过,所有该犯的错我都犯过。我是半路出家转行过来的,如果我都能够靠这个活下来的话,大家更是如此。
在这种感觉下,有两点体会很真实。
第1,稳定比精彩实用。
身边不缺聪明的咨询同行,他们在访谈当中表现出来的敏感度,那种语言、思维、灵活、艺术都是让人佩服的。但同时也可能发现他的案例就像过山车一样,非常不稳定。
稳定在心理咨询这个专业里比精彩要坚实,所以大家不必去追求多么精彩的解释、多么完善的督导。我们只要从来访者的情绪苛求出发,沿着动力学的操作去工作就好。因为很多时候来访者是我们等好的,我们稳定,他就稳定,他的自由联想、自我探索就继续了。我们的动、我们的精彩,有的时候是对他探索进程的打扰。
第二,温度比能力更定。
如何让一个咨询师稳定呢?我认为保持一种温度要比我们的记忆、语言这种能力好得多。大家可能更乐于去听像海恩斯.科胡特说的,“咨询师对来访者要有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但我更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温尼.科特的一句话:“在分析中我也会不时地说上那么一句两句,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我比病人强,而是向他提示我还在”。
至于弘忍禅师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告诉咨询师放下自己任务完成得漂亮这种执念,就回归了陪伴者的本心。否则的话,对来访者的咨询就容易变成我们自己野心的实现。
专业解答课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