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也很乐意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比如: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抖腿” “小姑娘,不可以说脏话” “玩具,不可以随便乱放” 在家庭生活里,很多时候,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不可以”。 然而,许多家长都会发现,每当他们对自己孩子的不当行为说“不”时,他们或者装作没有听到,或者只是大哭大闹。 孩子的不听话,瞬间点燃了大人的情绪。 “不行,不要,不可以”,似乎成了父母们每天说得*多的话,几乎成了口头禅。
但是,再想一想,你告诉孩子那些“不可以”和“不准”的话,真的有用吗? 一位心情平静的妈妈,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成长的馈赠。 孩子调皮捣蛋时不要说“不可以”,怎样才能对孩子的坏习惯说“不”? 这5个养育孩子的小细节是你必须要了解的!
用“肯定”代替“否定” 儿童需要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6岁之前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也是很多好习惯形成的阶段。
不过,教育孩子,也不是只有吼、骂,很多家长都知道吼出来的坏处,想要改变,但是一看熊孩子们的样子,他们就只能干等着了。 其实,他可以这么做,与咆哮分开,主动面对熊孩子的举动。 孩子们都想从父母那里获得认可和赞赏。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他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 家长严厉的训斥和批评,随随便便就说出“不可以”和“不准”之类的话,这些粗暴的做法,非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倔强和叛逆。 比如,你不希望孩子去做什么,就不能说什么“别”、“不要”之类的贬义词,而应该说,你希望他去做什么! 就拿看电视来说,不要说“不能再看了,不能再看了。”
让孩子心里有个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听从父母的吩咐,减少对父母的抗拒。
说“不”的频率不要太高 人都是有叛逆心理的,别人不喜欢,他就喜欢。 你越说“不要乱跑”,孩子偏要跑; 你越说“别偷吃糖”,孩子偏要吃; 你越说“别看电视”,孩子偏要看..... 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止,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
特别是2岁以后,他们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他们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说:“我是大人”。 这种情况下,他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觉得他们太严厉了,太随意了,太啰嗦了。 家长若总说“不行”、“不准”,不但无法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还可能助长儿童的反抗情绪。 蒙台梭利医生曾说,儿童的成长是在不断地尝试和错误中成长的,儿童在刚开始时并不能做到每件事情都尽善尽美。 在不伤害自己,不影响别人,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应过高。 家长们要理解,如果总是用“不可以”或者“不准”来拒绝孩子的行为,会对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和自信造成很大的影响。
6岁之前的儿童,是感知能力*强的儿童,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对外界进行持续的探索,来了解自己身边的事物。 家长过多的禁止,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胆小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讲究一个松散的度,该管的时候要管,该放的时候要放,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父母要控制情绪,对事不对人 教育子女,*忌讳的就是太过简单,太过简单,太过粗暴。 如果只是一句“不可以”,很可能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家长的情感,导致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对儿童说“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情境,它总在约束儿童的一切思想与行动。 因此有的时候,父母可以相反地去做,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此外,当家长向小孩说“不”时,必须保持冷静,不要带着情绪去教训小孩,也不要讽刺小孩,要以事实胜于人,这是教育小孩的*起码的原则。 教育小孩,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温和地对待小孩,小孩就会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就像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一颗树带动一颗树,一朵云推着一朵云,一个人的心灵呼唤着另一个人的心灵”。
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对孩子进行批评,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做人的道理,什么是做人的尊严,从而培养出自律、自信、自强等优良品质。
用规则代替对孩子说“不” 他可以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但也要有原则。有条不紊的爱情,才是明智的爱情。 与其一次又一次地对孩子说“不可以”,还不如早早地制定规矩,并用规矩来约束他们。 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3到6岁之间的儿童一般被称为“湿水泥期”,这段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好,也是制定规则的*好时机。 在6岁之前,如果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再好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家长们可以给孩子设定6个简单的准则,给孩子设立6个基本准则。
1.不允许粗鲁,粗鲁的行为。 2.不能拿走他人之物,而属于自己之物,则是自己之物。 3.将所取之物放回原处。 4.玩具及一切公用物品,先取之者优先,后取之者需等候。 5.不要打搅他人。 6.对自己的错误表示歉意,并有权要求别人向你致歉。 在孩子的心里,有了规则,有了界限,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也才能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态度负责。
6岁前,比起说教,示范更有效 当宝宝一天天的成长,他们就会有较好的观察力、模仿力,并能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子女看到,那么家长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子女的参照对象。 举个例子,有些小孩刚学会讲话,就会模仿大人的发音,语气,用词,用词等等,某一天,你无意中说了一个粗口,但没过两天,你就会发现,这个粗口,其实是从小孩的口中说出来的。 这是一个小孩的吸引力,他欢迎所有的东西,他对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希望,他不分贫富,他接受当地的宗教,他的偏见,他的风俗。
有时对小孩说“不”,小孩就是不听,家长可以改变态度,用行为来告诉小孩要做什么。 比如,当你发现家里的玩具散落一地,你可以在整理时,对他说:“啊,不好了,我迷路了,谁来帮忙啊?” 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用实际行动让他知道该如何做,这样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身教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也变得像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