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鹏会计培训

2025年9月1日起执行的留抵退税政策与既往政策的深度对比分析

2025年08月27日 更新

2025年8月22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7号,具体内容详见https://szs.mof.gov.cn/zhengcefabu/202508/t20250822_3970658.htm;今天...

2025年8月22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7号,具体内容详见https://szs.mof.gov.cn/zhengcefabu/202508/t20250822_3970658.htm;今天从行业范围与支持力度变化、退税条件与计算方法、纳税人资格与合规要求等三个方面做一个详细的深度分析:行业范围与支持力度2025年新版留抵退税政策对行业的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进行了显著调整,改变了2022年政策"普惠性"的特点,转而采用更精准的行业导向支持策略。以下是主要变化:

图片

重点支持行业的变化制造业等4个行业:2025年继续将"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列为重点支持行业,可以按月全额退还留抵税额。这一政策延续了2022年以来对这些行业的支持力度,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持续重视。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政策中原先享有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再享受全额退税待遇,这表明政策支持范围更加聚焦和精准。房地产开发经营业:2025年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设置了单独的政策框架。该类纳税人可以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对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新增加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部分,申请退还60%。这一设计既考虑了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保持了政策连贯性,又通过设置退税门槛(50万元)和比例(60%)体现了适度支持的原则。其他行业的政策调整对于除制造业等4个行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纳税人,2025年设置了分层退税比例:新增加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的部分(含1亿元),退税比例为60%;超过1亿元的部分,退税比例为30%。这一变化意味着2022年阶段性实施的普惠性全额退税政策正式退出,回归到更加注重财政可持续性的设计框架。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政策中陆续纳入全额退税范围的"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2025年起将不再享受特殊支持,转而适用其他行业的退税政策,这表明支持重点从"普惠性纾困"转向了"精准性支持"。退税条件与计算方法退税条件的变化连续六个月条件:2019年政策建立的普遍性留抵退税制度设置了"连续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零,且第六个月不低于50万元"的退税门槛。2022年阶段性政策中,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企业阶段性取消了这一退税门槛。2025年则根据不同行业设定了不同条件:制造业等4个行业:取消了连续六个月门槛,可以按月申请退还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保留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新增加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条件其他行业:保留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与上年末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条件纳税人信用条件:基本延续了2022年政策的纳税人信用条件要求,规定适用留抵退税政策的纳税人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纳税缴费信用级别为A级或者B级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骗取出口退税或者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另有规定的除外)计算方法的变化2025年对不同类别纳税人设置了不同的计算公式,这与2022年相对统一的计算方法有显著区别:制造业等4个行业: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 =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 进项构成比例 × 100%。这意味着这些行业可以享受全额退税,与2022年政策相比保持了一致性。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 =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 × 进项构成比例 × 60%。这一计算方法与2019年建立的基本制度相似,但针对房地产行业特点做了专门规定。其他行业: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 = 新增加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的部分 × 进项构成比例 × 60% + 超过1亿元的部分 × 进项构成比例 × 30%。这是全新的分层比例设计,对大额留抵税额实行退坡比例,既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又控制了大企业的退税规模。此外,还对进项构成比例的计算期间进行了调整:对于制造业等4个行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进项构成比例计算期间为"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对于其他行业,进项构成比例计算期间为"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当年1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这一变化减少了其他行业纳税人的历史进项对退税计算的影响,使政策更加聚焦于近期经营状况。纳税人资格与合规要求行业认定标准的完善对制造业等4个行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增强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制造业等4个行业: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相应业务发生的增值税销售额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 的纳税人。销售额比重根据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12个月的销售额计算确定;申请退税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但满3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计算确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相应发生的增值税销售额及预收款占其全部增值税销售额及预收款的比重超过50% 的纳税人。这里特别将"预收款"纳入比重计算,考虑了房地产行业的特殊经营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明确规定了销售额的计算口径:增值税销售额包括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等;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以差额前的金额确定。这一规定保持了与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一致性,减少了税企争议。合规要求的延续与调整在纳税人合规要求方面,2025年基本延续了2022年政策的严格标准:纳税信用级别:要求纳税缴费信用级别为A级或B级。这一条件自2022年政策以来保持稳定,体现了税收管理中对诚信纳税的导向。历史合规记录:要求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骗取出口退税或者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且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这些条件确保了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历史追溯,维护了税收公平。即征即退政策选择:2019年4月1日起已取得留抵退税款的,不得再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但增加了一条弹性规定:纳税人一次性将已取得的留抵退税款全部缴回后,可以就缴回当月起发生的增值税应税交易按照规定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反之亦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政策选择后的锁定期:纳税人按照上述规定全部缴回已退税款后适用留抵退税或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自全部缴回次月起36个月内不得变更。这一规定防止了纳税人根据不同政策优势进行随意切换,维护了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同时增加了自我纠错机制:纳税人取得退还的留抵退税款后,如果发现存在留抵退税政策适用有误的情形,应当在下个增值税纳税申报期结束前缴回相关留抵退税款。这一规定鼓励纳税人在发现错误后主动纠正,减少了非故意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处罚风险。企业应当及时了解政策变化,调整税务规划和现金流管理,*大限度利用政策红利,同时确保合规经营,防范税收风险。?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于部分文章无法鉴别有真实法定的原创者,如对版权有异议,请及时在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本文来源:龙图信息出口退税

图片

图片

加微信咨询
鲁老师 @金鹏会计
微信号:158******08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最近好多定向分红的出现税务风险并最终补缴了20%的分红个税,主要是因为? 老板有好几个公司,一起办公,共用同一个网,网费是一个公司支付的,另外的几个公司采用分割单的形式,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吗? 典型案例 揭示中医药企业常见税务风险 自然人股权转让时资产负债表上重点关注的五个数字! 个税降了!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