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把头痛分为以下几类:
1、风寒头痛。此种头痛较常见。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湿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气血痹阻,遂致头痛。若风寒得解,则其痛停止,但因湿邪内伏,每遇阴雨风寒天气则复发,故俗称头风。症见头痛多偏于一侧,或左右交替发作,或全头毕痛.头重如裹、头胀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伴四肢沉重、胸胁满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3、风热头痛。主要见症: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常有发烧、头中觉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黄,脉浮数。
4、肝阳头痛。情志郁怒,气郁化火,肝阳偏亢;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僭,风阳旋扰而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头角抽痛,多偏于一侧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舌质红,脉弦。
5、痰浊头痛。素来体质肥胖,偏嗜甘肥,湿盛生痰,痰浊阻遏经隧,清阳不展而致头痛。症见:头痛较重,头额昏痛如裹,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痰,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6、血虚头痛。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而为头痛。主要症见:、头昏,头部隐隐作痛,痛势绵绵,休息痛减。记忆减退、伴有头晕心悸、气短、四肢无力、劳动时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无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7、瘀血头痛。头痛日久,久痛入络,络脉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形成瘀血头痛。此种头痛多有外伤史。其特点是头痛较剧烈、如刺,经常发作、痛处固定不移,治疗比较困难。重者伴有视物花黑,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失眠、记忆减退等。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细或涩。
8、肾阳虚头痛。主要症见:头痛头晕、健忘、腰腿酸痛、四肢发冷、小便频数,重者伴有阳痿等。舌质淡白,脉沉迟无力,尤以尺脉为甚。
9、肾阴虚头痛。主要症见:头痛较轻、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记忆减退以及腰酸遗精、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重者有盗汗、低烧。舌质红,脉细数。
10、火热头痛。此种头痛多为阳明经证,气分热邪炽盛所致,如乙型脑炎等有较剧烈的头痛,伴有呕吐及高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神躁、面红、小便短赤等。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头痛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疼痛的病理变化主要是:“不通则痛”。中医的“通”,是指气血通畅,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通”,实质上是经络通畅。中医治疗疼痛方法有多种,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病因、症状等可以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顺畅经络治疗疼痛的方法有中药、普通针刺、电针、浮针、热敏灸、穴位敷贴、耳穴压豆、推拿按摩等。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象辩证施治,有川芎茶调散,羌活胜湿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川麻钩藤饮八珍汤等。
针灸:如外感头痛可针刺和灸百会、列缺、风池、太阳穴、合谷等。
耳穴压豆:取穴神门、肝、皮质下、额、枕等,按压以疏通经络。
推拿按摩:如颈源性头痛行颈椎小关节紊乱推拿治疗。
俗话说,患者头痛,医生也头痛。头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在中医里甚至可以分为十种,可见从古自今中医对于头痛的诊治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头痛上也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疼痛效果好,但并不建议大家私自通过中医治疗疼痛,当身体出现疼痛时,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询问医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当然,欢迎对中医疼痛学感兴趣的学员深入学习了解中医疼痛学的相关知识。
杏林大讲堂推出的中医疼痛高级进修课程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经典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医针灸、理筋整复、中药熏蒸和外敷,以及《大国医》传统用药精粹等,运用到疼痛治疗中来,能够在患者疼痛的不同情况下选择中医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法。为解除患者的痛苦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兴趣的学员可以参加杏林大讲堂的专业培训班进行学习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