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面试里,语文结构化题总让人刚坐下就手心冒汗——要么突然卡壳说不出话,要么答得像背教育口诀,完全不沾语文课堂的边。其实就俩要点:别飘在半空讲大道理,别丢了语文的“烟火气”。比如遇到“上课有学生喊你古诗翻译错了,怎么办?”,别急着摆老师架子辩解。先蹲下来问他:“你是...
小学教资面试里,语文结构化题总让人刚坐下就手心冒汗——要么突然卡壳说不出话,要么答得像背教育口诀,完全不沾语文课堂的边。其实就俩要点:别飘在半空讲大道理,别丢了语文的“烟火气”。
比如遇到“上课有学生喊你古诗翻译错了,怎么办?”,别急着摆老师架子辩解。先蹲下来问他:“你是翻到哪本资料看出不一样的?咱们一起对着书核对下?”——这是给学生尊重;再顺着他的思路问:“你觉得原句里哪个词最关键?”——把质疑变成引导思考的机会;最后干脆把“查资料、讨论差异”变成课堂小活动,让全班一起找“不同翻译的原因”——这不就把突发状况扭成教学亮点了?
再比如问“《秋天的雨》怎么设计朗读?”,别只说“要富有感情”这种空话。得具体到能摸得着的细节:先放段秋雨打梧桐叶的音效,让学生闭眼睛听30秒,再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读的时候把“钥匙”两个字轻得像落在手心里;然后分小组读“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提醒大家读“香香的”时舔下嘴唇,读“甜甜的”时眯下眼睛——让文字里的味道“飘”出来;最后全班齐读结尾“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声音慢慢往上抬一点,像桂花香从窗外漫进教室——这才是语文结构化该有的“语文味”,不是吗?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