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养生? 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们不断与侵害肌体的疾患斗争着,在抗病中生活着,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祛病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概括了古人的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犷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古老命题,也是能充分代表华夏文明文化特色的思想模式。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人和谐,包含有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天人互感等概念,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保健养生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就非常重视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形神兼备: 形神关系是传统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界常涉及到的重要范畴。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二者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两大要素,缺一则不成其为活着的人。 传统养生非常重视形神共养,太极拳就更注重形神合一。 抻筋: 其实,中国民间的许多俗语,早已将“健康”“寿命”与“筋长”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运动强筋骨,吐纳良肺腑。”“老人多摇扇,筋骨更舒展。”“老筋长,寿命长!”“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些俗语听起来很朴素,却有深刻的医学内涵,是数千年来中国民间养生保健经验的口头传承。筋缩是人体衰老的原因,也是人体衰老的结果。人老了,眼花,耳聋,腰驼,背弓,腿僵,浑身没劲。相反,你看见一个高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驼,背不弓,腿脚灵活,浑身轻松,你一定会相信他还能活很长时间。从中医角度看'衰老与精气虚衰,气血失常有关。而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所谓“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自然会让人的五官等减缓衰老。 拔脉: 这里拔脉是指加深呼吸、拉长气脉。
太极拳养生八大功效 1、科学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勾者,非病即弱无疑。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标志。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保证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是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由于汗毛变懒、汗毛孔壅塞,肌肤的通透性弱化,人体内脏分泌物、沉积物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阴阳温热失衡,这样那样的疾病便会不染自生。而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练拳的人比一般不练拳的木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内分泌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4、对称运动、弥补人体机能的后天不足: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形成了诸多习惯定势。这些习惯定势,一方面提高了动作效率,一方面也酿成了人体运动的缺陷。也就是说,凡是习惯动作多属单向偏颇运动。如日常生活中上肢的端,握,提,捏、抓等单手动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的弹,跳、踊、踢等多以右足发力;中上盘的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无论是左还是右,均系单向运动。这种外形的单向运动,天长曰久,使大脑中枢神经减弱了逆向调节功能,由此势必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左右失衡。右强则左弱,左强则右弱。强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发病上,有句“男左女右”的俗话。此说虽未必科学,但人体患病多集于一侧确为常见。太极拳的造型结构,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内外如一的对称运动。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讲求前吐后撑,周身上下对立统一、浑然一体。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大脑的逆向调节功能,保持了人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克服了单向运动致病的缺陷。 5、用意不用力,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度: 人体老化,*先发于神经系统的萎缩和衰竭。如,面部皮肤松弛起皱、前额脱发,源于细胞再生神经的功能下降;耳聋眼花,源于听,视神经的老化;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源于分辨检索神经的老化:腿脚不利索,源于中枢支配神经的老化。凡此种种,人体所有功能无不是源于十余万条神经的作用。任何一条神经的萎缩,都将直接导致人体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体的运动。 太极拳行功走架,全神贯注,以意导气,所有外形变化,一招一式讲求意在身先,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所谓意念,也即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太极拳每次行功走架,首先是意运动,其次才是形体运动,也即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反之,练功心不静,意不专,形散意乱,内外失调,便失去了太极拳的运动本质。正是由于太极拳的这一功法特点,功深艺高的老拳师即使到了晚年,也多是耳不聋、眼不花、脚不沉,其肌肤的敏感性仍异于常人。拳论上所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形容不顶之意,也是概指拳手肌肤的灵敏度。所有这些,无不赖于用意练拳延缓了神经老化的缘故。 6、运动适度、保持体能的中和态: 7、长气致柔,防止骨质疏松、韧带老化: 无论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看,还是从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过程看,凡是生命力旺盛者,其肢体或肢干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凡是行将死亡的有机体,都会变得僵硬,枯萎。就人体而言,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_韧带松弛,血管干瘪等,无不是失去柔韧性的结果。欲使人体康壮不表,就必须使周身筋骨皮保持良好的弹性。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画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含,其实就在于强化周身筋、骨、皮及其内脏各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所以,功深艺高的太极拳手,多为肺活量大'膀胱胀缩差大、筋长骨坚,肌肤松软、呼吸深细匀长,关节正逆旋转角度大。这都是机体柔韧性良好的表现。柔韧性的延长,本身就是长寿;反之,人体内脏任何一个器官失去了弹性,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8、松.静.空.灵,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 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房事多行伤精又伤气。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顺其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身心俱佳。